历史百科网

全蝎


药材名称:全蝎

名称出处:《开宝本草》

概况

异名:虿(《诗经》),虿尾虫(《说文》),杜伯(《文雅》),主簿虫(《酉阳杂俎》),蛜(《蜀本草》),全虫(《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茯背虫(《山西中药志》)。

基源:为钳蝎科动物钳蝎的干燥全虫。

原动物:钳蝎Buthus rtensi Karsch

历史:全蝎始载于《开宝本草》:“蝎出青州,形紧小者良。”《酉阳杂俎》:“江南旧无蝎,开元初,尝有一主簿,竹筒盛过江,至今江南往往有之,俗称为主簿虫。蝎常为蜗所食,先以迹规之,不复去。蝎前谓之螫,后谓之虿。”《纲目》:“蝎形如水龟,八足而长尾,有节,色青,今捕者多以盐泥食之。”所说均为本种。

形态:成虫体长约60mm。躯干(头胸部和前腹部)为绿褐色,尾(后腹部)为土黄颜色。头胸部背甲梯型。侧眼3对。胸板三角形,螯肢的钳状上枝有2齿。触肢钳状,上下支内侧有12行颗粒斜列。第3~4对足胫节有距,各步足跗节末端有2爪和1距。前腹部的前,背板上有5条隆脊线。生殖厣由两个半圆形甲片组成。栉状器有16~25枚齿。后腹部的前4节各有10条隆脊线,第5节仅有5条,第6节的毒针下方无距。

生境与分布:多栖息在山坡石砾、树皮、落叶下,以及墙隙土穴,荒地的潮湿阴暗处。昼伏夜出。以多种昆虫、蜘蛛、蚯蚓、蚰蜒和软体动物等为食。七月繁殖。冬季蛰伏,至次年惊蛰后始活动。分布于辽宁、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湖北。

生药

饲养 蝎为肉食性夜行动物,宜温暖阴暗,穴居于田野乱石下及屋中墙缝等处,晚间外出寻食,以小昆虫、螳螂、蟋蟀、蚂蚱、蜘蛛、蚯蚓、土鳖虫、洋虫等为食,7月前后繁殖,每次繁殖15~40只。饲养方法有: ①盆养或缸养,适合初养者,用内面光滑的盆或缸,在底部铺上3cm厚的老陈土或盐碱土,上面摆些有孔隙的旧木,放一浅盒盖盛清水以供饮水。在容器上盖一有孔的盖。之后在土层上撒些新鲜的麸皮,就可以下种。 ②房舍养殖,一般盖成长宽各3.5m、高2.7m的平房,房顶用木、瓦或草盖,墙基用砖而周围的墙壁用旧土坏,以平放为宜,土坯间留有3cm以下的空隙,外面泥严实,由房基向外约1m远修挖一条水泥水沟。以供蝎子饮水和防逃。房内装上只几诱虫灯,晚上打开,诱虫饲喂,再以麸皮小米、碱土、白菜等饲喂。

下种一般春季为宜,下种数量根据器大小,深浅而定,房舍饲养1次可下种4~5kg。雌雄比例为2.1。蝎子宜食幼小多汁的昆虫及其它动物。每天投食1次,食料要充分保证。蝎最适宜气温为30~35℃,冬天用泥封住蝎房以保温。幼蝎和成年蝎分开饲养,防蝎子的天敌鼠、鸡、鸟、青蛙、蛇等动物的袭击。

采集:①野生蝎由春到秋季捕捉。捕得后放清水中呛死,然后倒锅内用盐水盐煮,每斤蝎子加盐2~3两,煮3~4小时,捞出置通风处阴干。 ②饲养蝎子,隔年收捕1次。一般是在秋季晚上,用灯诱捕或在洞口用盆承受,加工方法同上。药材主产于河南、山东。

鉴别

性状:完整者全长约6cm,头胸及前腹呈扁平长椭圆形,生有附肢,后腹部尾状,由5节组成,从前向后递节增大,末端具钩状强大的毒刺;全体绿褐色,腹及肢黄颜色,尾刺尖端褐色;将胸部折断后内有黑色或棕黑色残余物,后腹部中空。体轻,质脆。气腥,味咸。以色黄褐、完整,腹中少杂物者为佳。

显微 粉末黄棕色或淡棕色,气微腥,味咸。 ①体壁棕黄颜色或黄绿色,有光泽。外表皮表面观现多角形网格样纹理,一边微有尖突,表面密布细小颗粒,可见毛窝、细小圆孔口及瘤状突起。毛窝凸出于外表皮,圆形,直径18~45μm,刚毛常于基部断离或脱落;圆孔口小,直径4~10μm,瘤状突起散列或排列成行(表面观成棱脊状)。断面观外表皮绿黄颜色,内侧较平整,内表皮无色,有横向条纹,内、外表皮纵贯较多长短不一的微细孔道。 ②横纹肌纤维侧面观边缘较平整或呈微波状,明带较宽,明带中有一暗线,暗带有致密的短纵纹理。 ③刚毛黄棕色,先端锐尖或钝圆,基部稍窄、色淡,体部中段直径8~40μm,具纵直纹理,髓腔细窄,腔壁较平直。 ④脂肪油滴极多,散在。(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图368)

理化:取样品粉末1g,加水10ml冷浸过夜,滤过,滤液点于新华层析滤纸上,以正丁醇-冰醋酸乙醇-水(4 112)为展开剂,展距22cm,用0.5%茚三酮丙酮溶液显色,斑点呈紫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532)

加工炮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尚有酒制、盐制、薄荷制、葱制、甘草、生姜制等炮制方法。

化学性质

含蝎毒(Katsutoxin)[1]系一种类似蛇毒神经毒的蛋白质。此外,并含三甲胺、甜菜碱、牛磺酸、软脂酸、硬脂酸、胆甾醇、卵磷脂及铵盐等[1]。欧州及北非产蝎(Androctonus)的毒液中含神经毒Ⅰ及Ⅱ[2-4],其神经毒Ⅱ为一条由64氨基酸组成的肽链[2]。另报道全蝎中含脂肪酸为1.911%,其中棕榈酸为17.33%,硬脂酸6.67%,油酸39.07%,亚油酸8.73%,亚麻酸3.40%,山萮酸2.27%,未检定的脂肪酸22.52%[5]。氨基酸有:酪氨酸、谷氨酸、亮氨酸、甘氨酸、精氨酸、天门冬氨酸、组氨酸、丙氨酸、赖氨酸、脯氨酸、苯丙氨酸,异亮氨酸、蛋氨酸、缬氨酸、胱氨酸等17种[6]。

最近文献报道,从蝎毒中分离纯化9种蝎毒素(BMK)和1种具有较高抗癫痫作用的多肽(AEP)[7]。还含金属元素Na、K、Ca、Mg以及微量元素Cu、Fe、Mn、Zn[8,9]。

参考文献

[1] 中药志.第4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61:37。[2] CA 1972;77:123098k。[3] CA 1972;77:136012e。[4] CA 1964;61:11668s。[5] 中草药1981;12(2):35。[6] 全国第八届药学专业会议学术论文,1989:9。[7]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1988;22(1):68。[8] 科学通报(外文版) 1988;33(18):1571。[9] Comp Biochem Physiol A:Comp physiol 1988;91A(2):323。

药理

①抗惊厥作用 小鼠ig全蝎粉1g,连续3d,对五甲烯四氮唑、士的宁及烟碱引起的惊厥有对抗作用,服蜈蚣1g或止痉散(蜈蚣、全蝎等份)1g,亦有效[1]。 ②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iv全蝎浸剂及煎剂均可使兔、犬血压一时性下降,很快恢复,接着出现逐渐持久的血压下降。ig或im给药亦有显著持久的降压作用,重复用药不出现快速耐受现象。降压原理为抑制血管运动中枢、扩张血管、直接抑制心脏以及对抗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2]。从全蝎中分离的蝎酸钠盐给麻醉兔iv使血压一时性下降,但对离体蛙心呈兴奋作用,对蛙后肢及离体兔耳血管均呈收缩作用[2]。

毒性:蝎的毒液中含有神经毒素,可引起呼吸麻痹。对兔、小鼠、蛙及苍蝇幼虫,中毒表现多为先引起强烈兴奋、肌肉痉挛,免、鼠则有流涎、流泪,之后四肢麻痹,呼吸停止[2~6]。其MLD,兔为0.07mg/kg,小鼠为0.5mg/kg,蛙为0.7mg/kg[2]。小鼠ip毒液的LD50为8.9mg/kg[7]。蝎毒具有广泛而强烈的生理活性,不同品种的蝎,其毒素的作用基本相似[9]。对骨骼肌有直接兴奋作用,可引起自发性抽动和强直性痉挛[8]。在营养液中加入蝎毒,引起蛙腹直肌张力提高和自发性收缩,毒液和毒素的ED50分别为5×10-6及3×10-7g/ml。d-筒箭毒、奴佛卡因、河豚毒素及钙离子能阻滞毒素的兴奋作用,而毒扁豆硷则增强其兴奋作用[7]。对离体兔肠及蛙膀胱均有兴奋作用[2]。在大鼠回肠营养液中加入蝎毒素1×10-4~1×10-8g/ml,引起有节奏的收缩振幅加大和肌肉张力提高,六烃季胺1×10-5g/ml不能改变毒素的兴奋作用,阿托品能预防其作用[7]。蝎毒素促使儿茶酚胺释放,增强大鼠和犬的心肌收缩力[9,10],升高猫、犬、大鼠和豚鼠的血压[4]。家兔iv苏丹蝎毒,引起心动过缓,心电图显示ST段降低,T波倒置,可能是冠状血管收缩导致前壁血管梗塞的结果[15]。蝎毒素引起大鼠血糖升高,肝糖元、肌糖元分解,其作用可能与释放儿茶酚胺有关[13,16]。对组织细胞中若干酶的活性及血清中钙、磷、蛋白质的含量,蝎毒素有不同的影响[13,14]。某些蝎毒可引起出血性改变[11]。

参考文献

[1] 医杂志1960;(6):38。[2]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933。[3] Toxicon 1973;11(3):277。[4] Toxicon 1973;11(1):15。[5] CA 1975;82:119876y。[6] CA 1974;81:164392c。[7] 国外药学植物药分册1982;(3):27。[8] Br J Phar col 1966;26:666。[9] CA 1976;84:145707e。[10] Brain Res 1973;54:381。[11] Toxicon 1969;7:71。[12] Toxicon 1974;12:237。[13] Toxicon 1974;12(3):249。[14] CA 1976;85:41884Q。[15] Toxicon 1976;14(2):79。[16] Toxicon 1973;11(3):277。

药性

性味:辛,平。有毒。 ①《日华子本草》:“平。” ②《开宝本草》·“甘、辛,有毒。” ③《医林纂要》:“辛、酸、咸,寒。”

归经:入肝经。

功效: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

主治:惊风抽搐,癫痫,中风,半身不遂,口眼㖞斜,偏正头痛,风湿痹痛,破伤风,淋巴结结核,风疹疮肿。 ①《开宝本草》:“疗诸风瘾疹,及中风半身不遂,口眼㖞斜,语涩,手足抽掣。” ②《图经本草》:“治小儿惊搐。” ③《本草会编》:“破伤风宜以全蝎、防风为主。” ④《纲目》:“治大人痎疟,耳聋,疝气,诸风疮,女人带下,阴脱。” ⑤《本草正》:“开风痰。” ⑥《玉楸药解》:“穿筋透骨,逐湿除风。” ⑦《山东中草药手册》:“息风通络,镇痉。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淋巴结结核,骨关节结核,流行性腮腺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5~4.5g,蝎尾0.9~1.5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血虚生风者忌服。 ①《本草经疏》:“似中风及小儿慢脾风,病属于虚,法咸忌之。” ②《本草求真》:“忌蜗牛。” ③《中药临床应用》:“孕妇慎用或忌用。”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①配钩藤,治风热所致的顽固性头痛,三叉神经痛。 ②配天麻、天竺黄,治癫痫。 ③配羚羊角、川连,治高热惊风。 ④配蜈蚣、钩藤、僵蚕,治破伤风。 ⑤配白僵蚕、白附子、胆南星,治中风口眼㖞斜,破伤风。 ⑥配天麻、钩藤、山羊角,治小儿急惊风。

方选和验方: ①牵正散(《杨氏家藏方》)治中风,口眼㖞斜,半身不遂:白附子、白僵蚕、全蝎(去毒)各等份(并生用)。上为细末,每服3g,热酒调下,不拘时候。 ②麝香散(《普济方》)治破伤风:麝香(研)、干蝎各0.3g。为末,敷患处。 ③宣风散(《摄生众妙方》)治初生小儿脐风撮口,多啼不乳,口出白沫:全蝎21个,用好酒涂炙为末,麝香0.75克(另研)。上和为细末。用0.35g,煎汤调服。 ④霹雳汤(中医杂志1989;(11))治偏头痛:全蝎2g,制川乌4.5g,制草乌4.5g,白芷12g,川芎9g,白僵蚕9g,生姜6g,甘草3g。上药1剂,用500ml清水,先入川乌、草乌煎煮30分钟,然后加入余药再煎20分钟,去渣,将2次煎出的药液混合。 ⑤四虫蠲痹汤(新中医1990;(12))治干性坐骨神经痛:全蝎3~6g,蜈蚣2条,地鳖虫6g,地龙、天麻、当归、柴胡、牛膝各10g,薏苡仁45~60g,葛根30g,鹿衔草、熟地各15g,白芍18g。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6日为1疗程。 ⑥风络静散(天津中医1989;(4))治各种顽固性的头痛,皮肤瘙痒,坐骨神经痛,颈椎病等.全虫1kg,蜈蚣(全头足)150条,地龙150g,生地、当归、白芍、甘草各200g。上药研粉,装入0.25g胶囊,每粒含“三虫”生药0.12g。镇痛用,成人每次4~5粒.慢性疾患,每次服3~4粒。1日3次,黄酒或白开水送下。 ⑦蝎蚣参散(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89;(3))治各种痛症:全蝎(连尾)50g,蜈蚣(去头足)30g丹参100g。3味置烈日下晒干,研细末装瓶备用。成人每日20g,用白糖调糊状,早晚分用,温开水送服。儿童按年龄、体重递减药量,7日为1疗程,可连续服用3个疗程。 ⑧中医杂志1986;(8);“治中风、口眼右㖞、言语謇涩、半身不遂:全蝎3g,玄参10g,钩藤12g(后下)生地12g,白芍12g,甘草5g,云苓10g,淡竹茹10g,桑枝15g,木瓜9g,玉竹10g,石斛10g,丹参12g,石菖蒲9g,僵蚕9g。煎服。” ⑨江苏中医1988;(2):“治颅内压增高性头痛:全蝎、紫河车各20g,研粉分成20包,每次1包,温开水调服。” ⑩川芎全蝎汤(天津中医1990;(4))治血管性头痛:川芎,蔓荆子,全蝎,蜈蚣,僵蚕,当归,白芷。水煎服,日1剂。加减:气虚者加人参,黄芪;失眠者加炒枣仁,百合,柏子仁;恶心、呕吐者加半夏,陈皮,竹茹;头晕目眩者加钩藤,菊花,石决明。 ⑾《经验方》:“治小儿惊风:蝎1个,不去头尾,薄荷4叶裹合,火上炙令薄荷焦,同研为末,作4服,汤下。大人风涎只1服。” ⑿《圣惠方》:“治天钓惊风,翻眼向上:干蝎1个(瓦炒好),朱砂3绿豆大。为末,饭丸,绿豆大,外以朱砂少许,同酒化下1丸。 ⒀湖北《中草医药经验交流》:“治乙型脑炎抽搐:全蝎、蜈蚣、天麻各30g,僵蚕60g。共研细末,每服0.9~1.5g。严重的抽搐痉厥,可先服3g,以后每隔4~6小时,服0.9~1.5g。” ⒁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治癫痫:全蝎、郁金、明矾各等量。研粉混匀,每服1.5g,日3次。” ⒂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治高血压病、动脉硬化引起的头痛:全虫、钩藤各9g,丽参6g。共研末,每日2次,每次服6g。” ⒃《山东中草药手册》:“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淋巴结结核,骨关节结核:全蝎、地龙、土元、蜈蚣各等份,研为细末,或水泛为丸。每次服2.4g,每日3次。” ⒄《泉州本草》:“治腋窝结核:全蝎7只,蝉蜕14个。煎汤内服。” ⒅全虫散(河南中医1990;(4)治乳腺增生病:全虫45g,瓜蒌皮45g。共研粉,分成20包,每日分2次,温开水送服1包,月经干净后始服,20天为1疗程。 ⒆《圣惠方》:“治大肠风毒下血:白矾112(75)g,干蝎75g(微炒)。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以温粥调下1.5g。” ⒇《经验良方》:“治蛇咬伤:全蝎2只,蜈蚣1条(炙),研末,酒下。”

单方应用:①江苏中医杂志1986;(11):“治偏头痛:全虫末外敷太阳穴,以胶布封固,每日换药1次。” ②中医杂志1986;(1):“治乳腺炎:全蝎2只,馒头1个,用馒头将全蝎包入,饭前吞服。” ③《泉州本草》:“治腹股沟肿核,初起寒热如疟,有时愈而复发,每次增剧,终成象皮腿:初起即用干蝎去脚头,火焙研末,泡酒内服。每次3~4.5g。或全蝎7只去头足,放鸡蛋内蒸熟去蝎,单食鸡蛋。” ④《山东中草药手册》:“治流行性腮腺炎:全蝎用香油炸黄,每次吃1个,每日2次,连服2日。”

医药家论述

①李时珍《纲目》:“蝎,足厥阴经药也,故治厥阴诸病。诸风掉眩、搐掣、疟疾寒热,耳聋无闻,皆属厥阴风木,故李杲云,风疝气带下,皆属于风,蝎乃治风要药,俱宜加而用之。” ②张寿颐:“蝎乃毒虫,味辛。其能治风者,盖亦以善于走窜之故,则风淫可祛,而湿痹可利。若内动之风,宜静不宜动,似非此大毒之虫所可妄试,然古人恒用以治大人风涎、小儿惊痫者,良以内风暴动,及幼科风痫,皆挟痰浊上升,必降气开痰,始可暂平其焰。观古方多用蝎尾,盖以此虫之力,全在于尾,性情下行,且药肆中此物皆以盐渍,则盐亦润下,正与气血上菀之病情针锋相对。入药剂轻者三尾,重用至四、五尾,亦有入丸散用者,则可较多。”

参考文章全蝎养殖饲料种类蝎全蝎养殖人工饲喂技术蝎全蝎蜕皮征兆、方法及其条件蝎全蝎的生物学特性蝎全蝎的市场价值蝎全蝎加工蝎全蝎能治疗牛皮癣吗皮肤科与传染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永璐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全蝎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永璐;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6843.html

赞一下 ()

精彩相关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