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蛤蟆鱼


药材名称:蛤蟆鱼

名称出处:《我国动物药》

概况

基源:为鮟鱇科黄鮟鱇属动物黄鮟鱇、黑鮟鱇,药用其头骨。黄鮟鱇属我国有2种。

原动物:黄鮟鱇Lophius litulon(Jordan),又名老头鱼、结巴鱼、海蛤蟆(《我国药用动物志》)。黑鮟鱇Lophiomus setigerus(Vahl)

形态:黄鮟鱇体前端平扁,呈圆盘状,向后细尖,呈柱形。体柔软,无鳞,头和体边缘有许多皮质突起。头很大。吻宽阔,平扁。眼较小,位头背方。口宽大,上下颌、犁骨及舌上均有尖形牙,下颌牙1~2行。鳃孔宽大,位于胸鳍下缘后方。体无鳞,在头体上方及两颌边缘有很多大小不等的皮质突起。具侧线。背鳍Ⅵ9,前2个鳍棘位于吻背部,顶端有皮质穗,第3鳍棘位于前背背侧,后方3鳍棘均短,且由鳍膜相连。第2背鳍位于尾部。胸鳍很宽,侧位,圆形,辐状骨2块在鳍基形成臂状。腹鳍短小,喉位。臀鳍8~11。尾鳍近截形。体上方为紫褐色,有许多极小白点,各鳍为黑色,体下方白色,口内底前部为黄颜色。

生境与分布:生活在近海,常栖伏水底。用背鳍棘上端肉饵来诱捕小鱼。能发出似老人咳嗽之声音。分布于渤海、黄海、东海。

黑鮟鱇体平扁。头大呈圆盘形。躯干部短粗,圆锥形。体光滑柔软,无鳞。头的周缘及体侧具发达的分枝状皮质触手突起。眼较小,眶上部及后部具骨质棘。口大,宽阔,前位,下颌突出,两颌具强尖锐牙3行以上。鳃孔大,位于胸鳍基部的腹面。背鳍V,8~9,第1背鳍鳍棘呈丝状,第1鳍棘位于吻端,尖端具一皮质穗,第2背鳍位于尾部,肩部每侧各生有1突出大棘,其上生有2~7个小棘。胸鳍较发达,具1长的假臂埋于皮下,腹鳍喉位。臀鳍6~7。尾鳍截形。体背黑褐色,腹面白色,臀鳍白色,口内底的前方具黑褐色斑纹。栖近海,为底层鱼类,常潜伏海底,用背鳍棘上端肉饵来引诱捕食小鱼。分布于东海、南海。

生药

采集:捕捉后杀死,取头骨晒干备用。另将肝脏也分别保存。

化学性质

附 冰鲜鱼含组胺0.14mg/g。

参考文献

我国药用动物志协作组.我国药用动物志.第2册.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267。

药性

性味:咸,平。

功效:清热解毒。

主治:痈肿疮疖,牙龈脓肿,牙痛。

用法用量:内服:水煎服或研末冲服,适量。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①《我国动物药》:“治疮疖:蛤蟆鱼头骨适量,焙干研末,麻油调涂患处。” ②《我国动物药》:“治牙龈脓肿,牙痛:蛤蟆鱼头骨适量,水煎服,日2次。”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胜天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蛤蟆鱼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胜天;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6713.html

赞一下 ()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