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紫铆


药材名称:紫铆

名称出处:《我国民族药志》

概况

异名:迈掀(云南傣语),麻路子(藏语)。

基源:为豆科紫铆属植物紫铆的种子及树皮中胶状物。紫铆属有3种,其中2种供药用。

原植物:紫铆Butea monsper (Lamk.)Taubert

形态:乔木,高10~17m,枝条被灰色或棕色绢状短柔毛。单数羽状复叶,小叶3枚,叶片革质,小叶阔卵状菱形,长10~16cm,宽7.5~12cm,顶端圆形,常微凹,基部斜圆形,顶生小叶较小,侧生小叶较大,上面近于无毛,有光泽,下面密被绢毛,网状脉明显,托叶小,外弯,被短柔毛,小托叶,钻形,花大排成总状花序,顶生、腋生或生于没有叶的枝的节上,苞片线状披针形,早落,花萼阔钟状,长约13mm,萼齿尖,上部2裂齿合生,被柔毛。花冠橙红色,外面密被银色绒毛,花瓣近相等,旗瓣卵形,急尖,阔2.5cm,龙骨瓣半圆形,有喙;雄蕊10,二体(9+1)。荚果扁长椭圆形,长15~22cm,阔4~5cm,被银色绢毛,基部骤然狭窄为子房柄,下部薄或翼状不裂,上端具1枚种子并沿种子周围裂开。花期3~4月,果期5~7月。(图见《我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659页.图639)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1300m以下的山地林中或路边林缘。分布于我国云南;印度、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越南也有。

化学性质

从种皮中分离得到脲基甲酸(Allophanic acid)以及它的衍生物2-羟基-ω-甲基脲基甲酸(2-Hydroxy-ω-methylallophanic acid)[1]。从它的豆荚中得到一种新的亚胺,即紫铆亚胺(Palasimide)[2]。从它干燥的花中得到多种黄酮,其中包括紫铆春(Butrin)和异紫铆春(Isobutrin)以及四种氨基酸[3]。最近又从紫铆种皮中分到两个新化合物,分别为15-羟基二十五烷酸(15-Hydroxypenfacosanoic acid)和1-Carbomethoxy-2-carbomylhydrazine[4]。茎皮含美狄紫檀素(Medicarpin)、羽扇豆烯酮(Lupenone).羽扇豆醇(Lupeol)、谷甾醇、5-甲氧基染料木素(5-Methoxygenistein)和樱黄素(Prunetin)[5]。

参考文献

[1] CA 1988;109:89756r。[2] CA 1990;113:168964t。[3] CA 1991;115:228319q。[4] CA 1991;115:131988u。[5] CA 1993;118:35704q。

药性

性味:《藏药标准》:“苦、甘,凉。”

功效:驱虫,收黄水,止痒。

主治:用于“生乃”病,“黄水”病,皮肤搔痒。

用法用量:0.5~1.5g。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①七味齐当嘎散(《我国民族药志》)治蛔虫病,蛲虫病,皮肤搔痒:齐当嘎、黄葵子各200g,紫铆子、马蔺子、大蒜(焖煅)、结血蒿(焖煅)各100g。共粉碎成细粉,再与另研极细粉的麝香1g混匀。每次2~3g,空腹顿服。外用治蛲虫,以棉球蘸药粉,塞入 内,皮肤痒则用药粉调油擦患处。 ②金刚消炎丸(《我国民族药志》)治鼻炎、中耳炎,牙痛及沙眼:诃子200g,巴夏嘎、红花各150g,木香120g,齐当嘎、紫铆子、莪大夏各100g,天仙子80g,安息香75g。共粉碎成细粉,加入另研的麝香极细粉1g,混匀,水泛丸,丸重0.25g,阴干。每服4~6丸,于午饭后及睡前服。

单方应用:《我国民族药志》:“治皮肤病:紫铆子,捣碎揉擦患部。”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任梦琪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紫铆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任梦琪;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6706.html

赞一下 ()

精彩相关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