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柽柳
名称出处:《图经本草》
概况异名:殷柽(《尔雅》),人柳(《三辅旧事》),雨丝,蜀柳(《纲目》),山川柳、西河柳、西湖杨(江苏),三春柳(《陕西通志》),观音柳(广州、南京),红筋条(河南),红荆条(山东)。
基源:为柽柳科柽柳属植物柽柳、桧柽柳和多枝柽柳的细嫩枝叶。
原植物:柽柳Ta rix chinensis Lour.。桧柽柳T.juniperina Bge.和多枝柽柳T.ramosissi Ledeb.
历史:最早记载柽柳的书为(《尔雅》),载:“柽,河柳也”;《开宝本草》刘志曰:“赤柽木生河西(泛指黄河以西之地,今陕西、甘肃及内蒙古之鄂尔多斯,阿拉害,额济纳)沙地,”后在《我国药学大辞典》记载:“河柳,比吾吴俗,所以皆名之为西河柳也。”《诗疏》陆玑云:“生水旁,皮赤如绛,一名雨师,枝叶似松。”李时珍《纲目》谓:“柽柳小干弱枝,扦之易生,赤皮,细叶如丝,婀娜可爱。一年三次作花,花穗长三四寸,水红色如蓼花色。”历代本草记载,从其形态、生长习性和分布地,均与现代柽柳相似,惟分布范围已从黄河以西延伸至长江中下游各省,向南直至广东、广西和云南。
形态参见“西河柳”条。
生药栽培:柽柳适应性较强,宜湿润又耐旱,旱地、坡地、沟边路旁均能栽种,用扦播育苗繁殖。在早春或秋末,选取2~3年生枝条,剪成16~20cm长的插条。然后按行距33cm开沟,深13~15cm,再按株距约10cm,将枝条斜插于沟里,覆土压实,枝条上端约3cm露出地面,浇水保湿。成活后须培育2年后移栽定植,于冬初或早春时进行,株行距各为1m,每穴1株。成活后,结合中耕除草追肥1~2次,越冬时需用土杂堆肥覆盖。生长期间,注意病虫防治。
采集:4~5月花未开时,折取细嫩枝叶,阴干。药材主产于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云南、福建、广东。
鉴别
性状:枝梗圆柱形,嫩枝直径不及1.5mm,表面灰绿色,生有许多互生鳞片状的小叶;质脆,易折断。粗梗直径约3mm,表面红棕色,叶片常脱落而残留突起状的叶基;粗梗的横切面黄白色,木部占绝大部分,有明显的年轮,皮部与木部极易分离,中央有髓。气微弱,味淡。以色绿、质嫩、无杂质者为佳。
显微 粉末:灰绿色。 ①叶表皮细胞横断面观类方形,外壁稍隆起,有的(叶缘) 状突起,角质层厚6~9μm,内缘细齿状;表面观方形,多角形或长方形,垂周壁细密连珠状增厚,于角隅珠状增厚较大,有的可见半月形角质突起。下陷气孔类圆形或长圆形,直径22~34μm,副卫细胞4~6个,有的一个特小。 ②石膏结晶,多存在于皱缩的薄壁细胞中,大多簇状,直径5~34μm。有的棱角大而少,有的棱角相互散离;另有少数方形及细小针状结晶。 ③纤维(枝)多成束,甚细长,直径8~22μm,壁厚2~7μm,木化,纹孔圆形。纤维束周围的薄壁细胞中含石膏结晶,形成晶纤维。 ④叶柄基部纤维,末端长尖或圆钝,有的边缘齿状,直径10~17μm,壁稍厚。 ⑤薄壁细胞(髓)类长方形,直径12~37μm,长约至56μm,壁稍厚,纹孔明显,有的胞腔内含石膏结晶。此外,具缘纹孔,网纹及螺纹导管直径7~19μm。
加工炮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稍润,切短段,干燥。
贮藏:置干燥处。
化学性质含树脂、槲皮素[1]。嫩枝含山柰酚-4’-甲醚、槲皮素-3’,4’-二甲醚、山柰酚-7,4’-二甲醚、没食子酸[2]。还含柽柳酚(Ta rixinol)、柽柳酮(Ta rixone)、柽柳醇(Ta rixol)、β-谷甾醇、胡萝卜甙、3’,4’-二甲氧基槲皮素、硬脂酸、正三十一烷,正三十一烷醇-(12)及三十二烷醇乙酸酯[3]。
参考文献[1] 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81。[2] 中草药 1989;20(3):4。[3] 药学学报 1988;23(10):749。
药理①止咳作用 柽柳煎剂5g/kg ip,对小鼠因氨水喷雾 引起的咳嗽有明显的止咳作用;但用小鼠酚红法无明显祛痰作用;豚鼠ip 1g/kg,对组胺喷雾引起的气喘无明显平喘作用[1]。 ②抗菌作用 体外试验,柽柳煎剂0.125g/ml浓度对甲型链球菌、肺炎球菌及流感杆菌均有抑制作用[1]。 ③解热作用 柽柳浸膏溶液12g/kg sc,对人工发热家兔有一定解热作用[2]。 ④抗肝炎 柽柳70%乙醇提取物,给予四氯化碳诱发肝炎的小鼠ig,使小鼠GOT与GPT的升高明显减小,并抑制四氯化碳引起的肝重增加,肝组织变性亦有改善[3]。
毒性:柽柳煎剂ip,对小鼠的LD50为21.6±1.045Z/kg,豚鼠ip煎剂5g/kg,4hr内死亡;ip 1g/kg,观察48h,外观正常[1]。
参考文献[1] 新医药研究 1972;(3):30。[2] 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533。[3] 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 1991;13(2):52。
药性性味:甘、咸,平。 ①《本草汇言》:“苦、微咸。” ②《履巉岩本草》:“凉。” ③《本草从新》:“甘、咸,平。”
归经:肺、胃、心经。 ①《本草汇言》:“足阳明、手太阴、少阴经。” ②《本草从新》:“心、肝经。”
功效:疏风,透疹,解表,利尿,解毒。
主治:麻疹难透,风疹身痒,感冒头痛,咳喘,慢性气管炎,风湿骨痛,小便不利。 ①《纲目》:“消痞,解酒毒,利小便。” ②《本草备要》:“治痧疹不出,喘嗽闷乱。” ③《东医宝鉴》:“主疥癣及一切恶疮。” ④《本经逢原》:“去风,煎汤浴风疹身痒效。” ⑤《现代实用中药》:“治关节风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0~60g;或研末为散。外用:煎水洗。
使用注意:麻疹已透及体虚汗多者忌服。
临床应用配伍应用:①配蝉蜕,治麻疹透发不畅,声音嘶哑。 ②配薄荷,治外感风热,麻疹初起及隐疹瘙痒。 ③配当归、生甘草,治皮肤瘙痒。 ④配荆芥、升麻、牛蒡子,治风寒外束,疹透不畅等症。 ⑤配薄荷、荆芥、生姜,治感冒。 ⑥配秦艽、五加皮,治急、慢性风湿性关节炎。 ⑦配桑叶、生姜,治流行性感冒。 ⑧配芫荽、浮萍、樱桃核,治麻疹不透。 ⑨配威灵仙、当归、赤芍,治风湿痛。 ⑩配升麻、蝉蜕、薄荷,治麻疹不透。 ⑾配当归、防风、甘草,治皮肤瘙痒。 ⑿配秦艽,羌活、独活,治风湿痛。 ⒀配薄荷、荆芥、苍耳子,水煎,揩擦皮肤,治急性热病,斑疹透发不畅。 ⒁配竹叶、牛蒡子、荆芥、蝉衣,治痘疹透发不畅或疹毒内陷。
方选和验方: ①《经验方》:“治斑疹麻瘄不出,或因风而闭者:西河柳叶、樱桃核。煎汤洗之。” ②《陕西中草药》:“治感冒:西河柳15g,霜桑叶9g,生姜3片。水煎服。” ③《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治猩红热:西河柳9g,千年健根6g。水煎,加白酒少许,以匙徐灌喉间。” ④《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治痹证初起,发热恶寒:羌活6g,防风6g,柳芽3g。水煎服,或加量改为蜜丸,每丸重6g,1日服2丸。” ⑤福建省厦门市医院:医药资料汇编 1972:“治鼻咽癌:柽柳、地骨皮各30g,水煎服,每日1剂。” ⑥《中医药简易方选》:“治风热感冒,头疼无汗,发热重怕冷轻,口干,尿黄,脉浮数:霜桑叶,西河柳各9g,生姜3片。水煎热服,盖被生汗。”
单方应用:①《急救方》:“治小儿痧疹不出,喘嗽,烦闷,躁乱:西河柳叶,风干为末,水调12g,顿服。” ②《纲目拾遗》:“治小儿痧疹不出,喘嗽,烦闷,躁乱:西河柳煎汤,去渣,半温,用芫荽蘸水擦之,但勿洗头面;奶妈及儿,仍以西河柳煎服。” ③《本草从新》:“治疹后痢:西河柳末,砂糖调服。” ④《卫生易简方》:“治腹中痞积:观音柳煎汤,露1夜,五更空心饮数次。” ⑤江西《草药手册》:“治吐血:鲜柽柳叶60g,茜草根15g。水煎服。” ⑥《农村常见疾病中医简易疗法》:“治感冒:西河柳枝叶9g,煎水300ml,趁热服下,盖被睡卧,发出汗来。” ⑦西河柳治疗慢性气管炎1502例疗效观察,(河北省曲周县卫生局等)1973:“治疗慢性气管炎:以柽柳细嫩枝叶入药,制成煎剂、冲剂、丸剂和注射剂等应用。1)煎剂:取鲜柽柳60g(干者减半),白矾1.8g,水煎2次(白矾分2次入煎),药液混合,早晚分服。2)冲剂:以鲜柽柳1.5kg(干者减半),柽柳细粉150g,白矾90g,制成冲剂100包(每包重5~5.5g),每次开水冲服1包.每日2次;3)丸剂:用柽柳细粉300g,白矾细粉72g,混合制成水丸。每次服6g,每日2次。4)注射液:每1ml含干生药1g,每次2~4ml,肌肉注射,每日2次。均10天为1疗程。” ⑧《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治麻疹应出不出,或疹出不透者;西河柳60~90g,水煎,熏洗全身,亦可用西河柳15g,水煎服。”
医药家论述①缪希雍《本草经疏》:“赤柽木,近世又以治痧疹热毒不能出,用为发散之药。《经》曰,少阴所至为疡疹,正刘守真所谓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之旨也。盖热毒炽于肺胃,则发癍疹于肌肉间,以肺主皮毛,胃主肌肉也。此药正入心、肺、胃三经,三经毒解则邪透肌肤,而肉热自消,此皆开发升散,甘咸微温之功用。”同石膏、知母、薄荷、荆芥、玄参、牛蒂子、麦门冬、竹叶、连翘、黄芩、甘草之属,治癍疹发不出,或虽发不透,如热甚毒炽,舌生芒刺,大渴谵语,癍色紫黑者,加入三黄石膏汤内大效。” ②倪朱谟《本草汇言》:“柽柳、凉血分,发痧疹,解痧毒之药也。古云痧疹,即今之瘄疹也,宜苦凉轻散之剂,则出而解。此药轻清升散,开发瘄毒,如瘄毒内闭不出,或出之甚多,难于解退,或解退后热发不止,或喘嗽不消,肌肉羸瘦,致成瘄疳、瘄劳者多有之。以此煎汤代茶,日饮,瘄疹诸疾,渐自消减矣。与桔梗甘草、牛蒡子同用更善。” ③张寿颐:“柽柳,性温入血而善于发泄,治麻疹之不能透发者甚效,乃濒湖《纲目》所未详者。但透达之性极速,入煎剂不当过6g。俗又以此煎汤作熏蒸揩洗外治之法,则麻疹既不透发,最忌感寒冒风,而乃脱衣露体,虽用热汤,必有流弊,不可轻试,如在春、冬天寒,尤为大忌。”
参考文章柽柳的两种繁殖方法观赏园艺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和洽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柽柳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和洽;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66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