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木材腐朽

[拼音]:mucai fuxiu

[外文]:wood decay

维管植物木质部被真菌分解引起的糟烂现象。包括活立木腐朽和枯立木、倒木、原木、方材、板材以及各种木制品的腐朽等。连年持续性发展时比偶发性或间歇性发生所造成的损失更大。

活立木腐朽

基本上是寄生性病害。主要发生在成、过熟林分,除使材质下降外,还引起生长量降低,甚至导致林木死亡。在成、过熟天然林资源丰富的国家,其所致损失往往超过其他林木病害的总和。

引起活立木腐朽的真菌主要属于担子菌中的多孔菌和伞菌。它们都有大型担子果,较大的直径可达1米以上。着生在朽材上或活立木腐朽枝干的表面,呈片状、木节状、半球状、伞状等多样形态。致病菌从断枝桩、火烧伤、机械伤、动物伤等伤口侵入,可单独导致腐朽,但在自然条件下一般有其他非致腐菌类参加。在活立木的伤口附近首先出现变色反应,木质部由于创伤的 而发生色素、胶质物、单宁、醌类物质和填充体的积累现象,使颜色变深,质地变硬。变色的木质部对致腐真菌具有较强抗性,但易为非致腐菌类所感染,而后变得易为致腐真菌所定殖。

不同的致腐真菌能分泌不同的水解酶如纤维素酶、甘露聚糖酶、木聚糖酶、木素酶等,因而导致不同的腐朽类型。有的木腐菌以分解木质部的纤维素为主,而遗留下大量的木质素,使腐朽材呈褐色,形成易于粉碎的、多少呈块状的褐色腐朽;有的木腐菌则以分解木质素为主,主要留下纤维素,腐朽材变得松软而呈浅色,形成白色腐朽。按腐朽木材表面显示的特征,白腐还可进一步分为蜂窝状、丝片状、杂斑状、海绵状等类型,褐腐分为窝状、丝片状、杂斑状和块状等类型。活立木腐朽按其在树木的横向位置可分为边材腐朽,心材腐朽和混和腐朽。边材腐朽影响树木生长,心材腐朽则主要损坏木材的利用价值。按纵向位置分干基腐朽、中干腐朽和梢头腐朽。干基腐朽主要有由蜜环菌 ( Armillariella mellea )引起的针、阔叶树根腐朽 ,由多年异担孔菌(Hetero basidion an-nosum)引起的松根白腐,由松杉暗孔菌 (Phaeolus sahweinitzii)引起的松干基块状褐腐等。中干腐朽常见的有由火木层孔菌(Phellinus igniarius 引起的心材海绵白腐,多发生在杨树、柳树、榆树等许多树种的中干部,以及由松木层孔菌(P.pini)引起的,松心材蜂窝状白腐,由落叶松层孔菌 (Lari-cifomes officinalis)引起的落叶松心材块状褐腐等。梢头腐朽常见的有由粗毛纤孔菌(Inonotushispidus)引起的阔叶树梢头腐朽等。

活立木腐朽株率和腐朽程度随林木年龄而增加,林分的立地条件也影响腐朽的发生和发展。加强抚育管理,促进林木提早成材,是减少和防治林木腐朽有效的方法,同时还应经常保持林内卫生,不断清除病、虫木,在病腐感染率较高的林分适当进行卫生伐(见森林抚育采伐),以及防止林火和各种机械创伤、虫伤、冻伤等。

倒木、原木和木制品等的腐朽

广泛发生于林地、贮木场、矿井和建筑物中。参与这类腐朽的微生物远比导致活立木腐朽的种类为多。许多不能侵染活立木的菌类,也能引起上述木材的腐朽。木蹄层孔菌、松生拟层孔菌、彩绒革盖菌(Coriolus versicola)、粗毛纤孔菌、离边粘褶菌 (Gloeospollum saepiarium)和革裥菌(Lenites betulina)等是枯倒木和原木上最常见的致腐菌;而干朽菌(Serpulalacry ns)则是破坏建筑物中木质部分的主要真菌。这类木材腐朽的机制及类型与活立木基本相同。为减少腐朽带来的损失,枯倒木应尽快运出林外归楞。归楞后保持干燥或保持超饱和含水量都可防止致腐朽菌类的生长。对成材应及时干燥和进行药剂防腐处理(见木材防腐)。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景彰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木材腐朽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景彰;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6597.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