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刺黄花


药材名称:刺黄花

名称出处:《我国药用植物志》

概况

异名:三颗针、刺黄芩(四川)。

基源:为小檗科小檗属植物刺黄花的根。

原植物:刺黄花Berberis polyantha Hemsl.

形态:落叶或半常绿灌木,高达4.5m;老枝灰褐色,有槽和疣状突起;刺单生或2~3分叉,长1~3cm。叶革质,矩圆形,倒卵形或匙形,长1.2~4.5cm,宽0.5~1.7cm,先端圆形,有时徽凹,或具小凸头,基部楔形,边缘具疏刺状小锯齿,少有全缘,上面深绿色,下面灰白色;叶柄短,或近于无柄。圆锥花序稍下垂,分枝多而开展,长6~12cm,宽3~5cm,有花30~100朵;花黄颜色,直径约1cm;花梗长2~4mm;小苞片2,三角形;萼片9,花瓣状,排成3轮;花瓣6,倒卵形,较萼片稍短;雄蕊6,倒卵形,较萼片稍短;雌蕊6,子房有胚珠2。浆果长卵形,长7~8mm,深红色,有宿存花柱。(图见《我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774页.图1548)

生境与分布:生于向阳荒坡、路边及河谷内。分布于四川西北部。

化学性质

根含小檗碱3.95%,小檗胺2.21%,含药根碱及微量掌叶防己碱[1]。茎、果亦含小檗碱[2]。

参考文献

[1] 新华本草纲要.第1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149。[2] 中草药学.中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76:274。

药性

性味:苦,寒。

功效:清热凉血。

主治:急性胃肠炎,痢疾,无名肿毒,湿疹,跌打瘀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0~60g。外用:研细末,水调敷;或用麻油、凡士林调成30%软膏外敷。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付馨瑶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刺黄花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付馨瑶;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6543.html

赞一下 ()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