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野菊


药材名称:野菊

名称出处:《日华子本草》

概况

异名:苦薏(《本草拾遗》),野山菊(《植物名实图考》),黄菊仔(《我国药用植物志》),野黄菊(《江苏省植物药材志》),鬼仔菊(《广西中药志》)。

基源:为菊科菊属植物野菊、甘菊、甘野菊的全草及根。

原植物:野菊Dendranthe indicum(L.)Des Moul.(Chrvsanthemum indicum L.)

历史:野菊为民间草药。始载《本草拾遗》名苦薏:“苦薏生泽畔,茎如马兰,花如菊,菊甘而薏苦,语曰苦如薏是也。”《纲目》释:“薏乃莲子之心,此物味苦似之,故与之同名。”又说:“苦薏处处原野极多,与菊无异,但叶薄小而多尖,花小而蕊多,如蜂窠状,气味苦辛惨烈。”所述及附图与商品原植物相同。《我国药典1977年版》首次收载,1985年、1990年两版继续收载。《中药大辞典》野菊原植物,除收本种外,尚收甘菊(岩香菊)Dendranthe lavan folium(Fisch.ex Trautv.)Ling et Shih和甘菊甘野菊变种(北野菊)D.lavan folium(Fisch.ex Trautv.)Ling et Shih var.seticuspe(Maxim.)Shih[D.boreale(Makino)Ling]。《中药志》,第4册(1988年第2版)已单独收载北野菊,但误称其已收入《我国药典1977年版》。

形态:多年生草本。高25~100cm,有长或短的地下匍匐茎。茎直立或铺散,分枝或仅在茎顶有伞房花序分枝,被稀疏的毛或茎枝上部及花序枝毛被较密。基生叶和下部叶花期脱落;叶柄长1~2cm,柄基无耳或有分裂的叶耳,茎中部叶片卵形、长卵形或椭圆状卵形,长3~7cm,宽2~4cm,羽状半裂、浅裂或具浅锯齿,基部截形、稍心形或宽楔形,两面同色或几同色、淡绿色或干后橄绿色,被稀疏短柔毛或背面较密;上部叶渐小。头状花序直径15~25mm,多数在茎枝顶端组成疏松的伞房状圆锥花序或组成伞房花序;总苞浅碟状,总苞片约5层,外层的卵形或卵状三角形,长2.5~3mm,中层的卵形,内层的长椭圆形,长约11mm,全部总苞片边缘白色或褐色宽膜质,顶端钝或圆;缘花舌状,雌性,黄颜色,舌片长10~13mm,顶端全缘或具2~3齿,中央花管状,两性。瘦果全同形,近圆柱状而向下部收窄,长1.5~1.8mm,具5条细纵肋;无冠状冠毛。花果期6~11月。(图见《我国高等植物图鉴》.第4册.507页.图6427)

生境与分布:生于山坡草地、灌丛、河边湿地、海滨盐渍地、田边及路旁。广布于我国各地。印度、日本、朝鲜、原苏联也有分布。

生药

采集:夏、秋间采收,晒干或鲜用。

化学性质

含当归酰亚菊定(Angeloylajadin)(1)、当归酰库曼脉草素B(Angeloylcu mbrin B)、绿纵蒿素(Arteglasin)A[1]、海棠果烯氧化物(Canophyllene oxide)、柠檬烯[2]、蒙花甙(Linarin)、木犀草素葡萄糖甙、矢车菊甙(Chrysanthemin)、菊黄质(Chrysanthe xanthin)、野菊花内酯(Yejuhua lactone即天山蓍素Handelin)(2)、多糖、香豆精和挥发油[3]。挥发油中主要含α-蒎烯、樟脑烯、冬青油烯(Sabinene)、月桂烯(Myrcene)、α-萜品烯(α-Terpinene)、对-伞花烃(p-Cymene)、桉油精(Cineole)、α-侧柏酮(α-Thujone)、菊酮(Chrysanthenone)、龙脑(Borneol)、醋酸里哪酯(Linalyl acetate)、乙酸冰片酯(Bornyl acetate)、β-金合欢烯(β-Farnesene)、吉马烯-D(Ge crene-D)、α-芹子烯(α-Selinene)、γ-杜松烯(γ-Cadinene)、橙花叔醇(Nerolidol)、丁香烯氧化物(Caryophyllene oxide)、衣兰油醇(Muurolol)、毕澄茄醇(Cadinol)等[4]。另有报道花中含新倍半萜野菊花三醇(Chrysanthetriol)[5]、粗挥发油中含樟脑油16%、反蒈烷-反-2-醇15%、冰片乙酸酯12%、桧烷7%[6]。

北野菊中含挥发油、成分有:香桧烯、侧柏酮、蒎烯、菊酮(Chrysan thenone)、N-苯基-β-萘胺、鹅掌楸树脂醇二甲醚(Lirioresinol dimethylether)、琥珀酸、刺槐素-7-芦丁糖甙[即蒙花甙(Linarin)][7]。

参考文献

[1] Planta Med 1985;(3)∶284。[2] CA 1981;94∶52674h。[3]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2128。[4] Phytochemistny 1981;20(12)∶2619;药学学报1987;22(1)∶87。[5] 药学学报 1992;27(3)∶191。[6] 林产化学与工业 1992;12(2)∶159。[7] 江苏省植物研究所等.新华本草纲要.第三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411。

药性

性味:苦、辛,寒。 ①陶弘景:“味苦。” ②《陆川本草》:“甘、寒。” ③《岭南采药录》:“苦,寒。” ④《全国中草药汇编》:“苦、辛,凉。” ⑤《四川中药志》:“性平,味苦、辛。”

功效:清热解毒,降血压。

主治:痈肿,疔疮,瘰疬,天泡疮,湿疹,目赤。 ①《本草拾遗》:“破血,妇人腹内宿血食之。又调中止泄。” ②《纲目》:“治痈肿,疔毒,瘰疬,眼瘜。” ③《纲目拾遗》:“治蛇咬,梅疮,天疱疮。” ④《分类草药性》:“根:解烟毒。治头目眩昏,男子虚淋,女子白带。” ⑤《陆川本草》:“治温热头痛,赤眼,痢疾。” ⑥《植物名实图考》:“捣敷疮毒。” ⑦《全国中草药汇编》:“防治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预防流行性感冒,感冒,高血压病,肝炎,痢疾,痈疖疔疮,毒蛇咬伤。” ⑧《上海常用中草药》:“治鼻炎,支气管炎,咽喉肿痛湿疹,皮肤瘙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2g(鲜品30~60g),或捣汁。外用:煎水洗或捣敷,或塞鼻。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①配草决明、夏枯草,治高血压病(属肝热型)。 ②配忍冬藤、射干,治流感,上呼吸道感染。 ③配木棉花、岗村根、东风桔、五指柑(黄荆)叶、五叶金花,治感冒。 ④配金钱草、车前草,治肾炎。 ⑤配桔梗、金银花,治咽喉肿痛。 ⑥配鱼腥草、金银藤,预防流行性感冒。 ⑦配草决明、蝉蜕,治目赤肿痛。 ⑧配蒲公英、金银花、夏枯草,治各种疮疖肿毒。 ⑨配夏枯草、千里光,治风火赤眼。 ⑩配蒲公英、紫花地丁,治痈疽疖疔,疮毒。

方选和验方: ①《中草药学》:“防治感冒:野菊500g,嫩桑叶700g,枇杷叶500g。煎水频服。(上药供100人1日量)” ②《中草药学》:“治 颈糜烂:野菊浸膏,涂患处。” ③《医钞类编》:“治疔疮:野菊花根、菖蒲根、生姜各30g,水煎,水酒兑服。” ④傅滋《医学集成》:“治天泡湿疮:野菊花根、枣木。煎汤洗之。” ⑤《卫生易简方》:“治痈疽疔肿,一切无名肿毒:野菊花茎叶、苍耳草各30g,共捣,入酒200ml,绞汁服,取汗,以渣敷之。” ⑥南京药学院《中草药学》:“治痈肿疔毒:鲜野菊全草、鲜紫花地丁等量,捣烂外敷,并取花9~12g,水煎服。” ⑦《全国中草药汇编》:“预防流行性感冒:野菊花茎叶、鱼腥草、金银藤各30g,加水500ml,煎至200ml,每服20~40ml,每日3次。 ⑧《江西草药手册》:“治水肿:野菊全草、元胡荽、白茅根各30g,马鞭草20g,水煎服。” ⑨《安徽中草药》:“治皮肤瘙痒症:野菊花叶、苍耳草、鱼腥草各适量,煎水外洗。” ⑩五味消毒饮(辽宁中医杂志 1994;(5))治颌面部蜂窝织炎: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地丁各200g,连翘25g,生石膏30g,薄荷5g,牛蒡子15g,炙僵蚕、丹皮、升麻、皂角刺各10g。若大便秘结加大黄、玄明粉各5g。伴有神昏烦躁加生地15g,黄连5g。若恶寒加荆芥15g。若久治不愈反复溢脓加骨碎补、玄参各10g。若肿连腮颊且较重宜加板蓝根20g,苦参15g。 ⑾花根除疣汤(北京中医 1995;(3))治尖锐湿疣:野菊花、土茯苓各20g,金银花、甘草、板蓝根、山豆根、射干、连翘、黄芩、栀子、黄柏、苍术各10g,山慈菇5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外用:百苦蛇肤煎:百部、苦参、蛇床子、地肤子各30g,加水500ml,煎成药液200ml,每日数次涂擦患处。 ⑿千金饮(广西中医药 1994;(1))治湿疹:野菊花、六耳铃、羊耳菊各30g,白花蛇舌草15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1~6岁药量为成人的1/3;7~15岁药量为成人1/2。湿热偏盛加解毒草30g,连翘10g;风湿偏盛加土茯苓30g,荆芥10g;风热夹湿加桑白皮10g,薄荷5g;血燥生风加生地黄、牡丹皮各10g。渗液及瘙痒严重者,可用药渣加水1500ml,复煎20分钟,再加白矾30g,朴硝15g。待温度适中后,外洗患处。 ⒀野菊苦参汤(福建中医药 1995;(1))治慢性溃疡性结肠炎:野菊花30g,孩儿茶10g,苦参20g,石榴皮15g,椿根皮20g,山楂20g,水煎150ml保留灌肠,每日1次,20次为1个疗程。

单方应用:①《瑞竹堂经验方》:“治瘰疬疮肿不破者:野菊花根,捣烂煎酒服之,仍将煎过野菊花根为末敷之。” ②《岭南草药志》:“治妇人乳痈:路边菊(即野菊)叶加红糖捣烂,敷患处。” ③《岭南草药志》:“治蜈蚣咬伤:野菊花根,研末或捣烂敷伤口周围。” ④《贵州中医验方》:“治白喉:野菊30g,和醋糟少许,捣汁,冲开水漱口。” ⑤《全国中草药汇编》:“治湿疹,皮炎:野菊花全草500g,加水1000ml,煎至500ml,滤过后湿敷患处。” ⑥《广西本草选编》:“治口腔炎:野菊花全草15~30g,水煎含漱。” ⑦《中草药学》:“治皮肤化脓性疾病:野菊花全草捣烂取汁,或水煎汤外洗及内服。” ⑧《中草药学》:“治高血压:野菊花全草,水煎代茶饮。” ⑨《江西草药手册》:“治腮腺炎:鲜野菊叶20~30g,水煎服。”

参考文章常喝野菊茶益视力保健养生野菊的功效中医中药野菊花的作用和功效中医中药野菊花的作用保健养生《野菊花》读后感4篇400、600字读后感作文带“野菊”的诗句大全(15句)文学带“野菊”的诗句文学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辰钊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野菊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辰钊;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6511.html

赞一下 ()

精彩相关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