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娃儿藤
名称出处:《江西草药》
概况异名:土细辛、一见香、小尾伸根(《江西草药》),老君须(《湖南药物志》)。
基源:为萝藦科娃儿藤属植物七层楼的根。
原植物:七层楼Tylophora floribunda Miq.、(T.shikokiana Matsum.ex Nakai;T.argyi schltr.ex Lév.;T.chungii Merr.ex Metc.)
形态:多年生缠绕藤本,具乳汁;根须状,黄白色;茎纤细,分枝多。叶卵状披针形,长3~5cm,宽1~2.5cm,顶端渐尖,基部心形,叶面深绿色,叶背淡绿色,密被小 状凸起;侧脉每边3~5,叶背凸起;叶柄纤细,长约5mm。聚伞花序广展,腋生或腋外生,比叶为长;花序梗曲折,每一曲度生有一~二回伞房式花序;花淡紫红色,小,直径约2mm;花萼裂片长圆披针形,花萼内面基部有5个腺体;花冠辐状,裂片卵形;副花冠裂片卵形,贴生于合蕊冠基部,钝头,顶端达花药的基部,花药菱状四方形,顶端有圆形膜片;花粉块每室1个,近球形,平展;子房无毛,柱头盘状5角形,顶端凸起。蓇荚双生,叉开度180°~200°,线状披针形,长5cm,直径4mm;种子近卵形,棕褐色,顶端具白色绢质种毛。花期5~9月,果期8~12月。(图见《我国植物志》.第63卷.557页.图版212)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500m以下阳光充足的灌丛中或疏林中。分布于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和贵州。朝鲜、日本也有分布。
化学性质含娃儿藤碱(Tylophorine)、异娃儿藤碱(Tylocrebnne)、娃儿藤宁碱(Tylophorinine)及娃儿藤类似物A、B、C、D、E、F。
参考文献西北药学杂志 1989;4(4):42。
药性性味:辛,温。有小毒。 ①《江西草药》:“辛,温。有小毒。” ②《浙江民间常用草药》:“甘、辛,温。”
功效:祛风化痰,解毒散瘀。
主治:小儿惊风,中暑腹痛,哮喘痰咳,咽喉肿痛,胃痛,牙痛,风湿疼痛,跌打损伤。 ①《江西草药》:“祛风化痰,通经散瘀。” ②《浙江民间常用草药》:“祛风,止咳化痰,消肿解毒。” ③江西《草药手册》:“散瘀,催吐。治哮喘痰咳,咽喉肿痛,跌打损伤,风湿痛,胃痛,腹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研末或捣汁。外用:捣敷。
使用注意:《浙江民间常用草药》:“孕妇及体弱者慎服。”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江西草药》:“治竹叶青蛇咬伤:娃儿藤根、乌桕叶、半边莲、梨头草(均鲜品)各30g。捣烂外敷。”
单方应用:①《江西草药》:“治白喉:娃儿藤鲜根30g。捣汁服,每日数次。如不能口服者,可用鼻饲。” ②《江西草药》:“治小儿惊风:娃儿藤鲜根6g。冷开水100ml擂汁,频频灌服。” ③《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治中暑腹痛:娃儿藤根9g,水煎服,或研粉吞服,每次3g。” ④《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治口腔炎:娃儿藤根9~12g,水煎服。” ⑤《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治牙周炎:娃儿藤根4.5g,苋菜梗7.5g。加白糖适量,水煎服。” ⑥《江西草药》:“治关节肿痛:娃儿藤鲜根适量,乙醇少许。捣烂外敷。” ⑦《江西草药》:“治跌打损伤:娃儿藤鲜根适量,晒干研末,每次6g,水酒冲服。”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智胜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娃儿藤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智胜;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6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