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大金钱草
名称出处:《重庆草药》
概况异名:铜钱草(四川),对坐草、仙人对座草、延地蜈蚣(浙江、江西),路边黄(湖北),遍地黄(湖南),寸骨七(陕西)。
基源:为报春花科珍珠菜属植物过路黄的全草。
原植物:过路黄Lysi chia christinae Hance,又名神仙对坐草(百草镜)。
历史:本品因叶近圆形而似钱,故名金钱草。四川《万草堂验方》抄本(清.乾隆年间即1736~1795年)中就有金钱草治疗“黄痧走疸”的记载。所述金钱草即四川传统应用的金钱草(过路黄)。但据考,《滇南本草》和《纲目拾遗》中的金钱草非本种。而《纲目拾遗》中有关神仙对坐草的记载云:“名蜈蚣草,山中道旁皆有之,蔓生,两叶相对,青圆似佛耳草,夏开小黄花,每节间有两朵,故名对坐草。”则指本种。《植物名实图考》载的“过路黄二”也为本种。
形态:多年生草本,有短柔毛或近于无毛。茎柔弱,平卧匍匐生,长20~60cm,节上常生不定根。叶对生,卵圆形至肾圆形,长1.5~6cm,宽1~4cm,先端锐尖或圆钝,基部心形或近圆形,全缘,两面均有黑色腺条;叶柄长1~4cm。花成对腋生;花梗长1~5cm;花萼片长5~10mm,5深裂,分裂近达基部,裂片披针形;花冠黄颜色,长7~15mm,裂片狭卵形至近披针形,具黑色腺条;雄蕊5枚,花丝长6~8mm,下半部合生成筒;子房上位,卵圆形,花柱单一。蒴果球形,直径2.5~5mm,有黑色短腺条。花期5~7月,果期6~8月。(图见《我国高等植物图鉴》.第3册.276页.图4506)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高可达2300m的路旁、沟旁阴湿处和山坡林下。分布于陕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
生药栽培:宜荫凉湿润环境;以肥沃疏松、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为好。主要用扦插繁殖。通常在3~5月,将匍匐茎剪下,每3~4节剪成小段,作为插条。按行株距各16~20cm开浅穴,每穴扦插2根,入土2~3个茎节,插后覆土压紧,并盖上拌有人粪尿的草木灰1把。扦插后,注意保持土壤湿润,勤除杂草,适当追施人畜粪水,以利茎蔓生长。当秋季收割后,结合清理迹地,再用人粪尿水或堆肥施上,以利植株再生。蛞蝓及蜗牛,咬食茎叶,可在早展撒鲜石灰粉防治。
采集:5月采收,晒干或鲜用。
鉴别:本品多皱缩成团。根纤细,表面淡黄颜色。茎扭曲,表面棕色或暗棕红色,直径约1mm,有纵纹,通常无毛;断面外圈深棕色,中心淡黄颜色,实心;下部茎节上有时具须根。叶对生,多褶皱,展平后呈宽卵形或心形,全缘,上面灰绿色或棕褐色,下面色较浅,主脉1条明显突起;用水浸后,对光透视,可见黑色或褐色腺条;有时可见叶腋着生具长梗的花或果。花黄颜色。蒴果球形,光滑,带宿萼,直径2~3.5mm,有黑色短腺条。种子黑色,多数。气微,味淡。以叶大、须根少者为佳。
贮藏:置干燥处,防蛀。
化学性质含酚性成分、黄酮、鞣质、甾醇、挥发油、胆碱、氨基酸[1]。从全草分离到对羟基苯甲酸、尿嘧啶、鼠李柠檬素-4’,3-二葡萄糖甙,山柰酚-3-葡萄糖甙,山柰酚-3-鼠李糖-7-鼠李糖基(1→3)鼠李糖甙[2]。还分离到槲皮素、槲皮素-3-O-葡萄糖甙、山柰酚,山柰酚-3-O-半乳糖甙,山柰酚-3-O-珍珠菜三糖甙(Kaempferol-3-O-lysi chiatrioside)、3,2’,4’,6’,-四羟基-4,3’-二甲氧基查耳酮)3,2’,4’,6’-Tetrahydroxy-4,3’-结dimethoxy-Chalcone)[3],另含多糖类,具有抑制肾系统及尿路中形成结石的水草酸钙结晶生长[4]。
药理①利胆 煎剂5g/只ig,连续6wk,可使大鼠胆汁分泌增加[1]。 ②抗炎煎剂50g/kg ip,对组胺引起的小鼠皮肤血管通透性增加有抑制作用;对巴豆油引起的小鼠耳炎也有抑制作用;24,45g/kg ip,对大鼠蛋清性关节炎有抑制作用[2]。 ③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煎剂0.25g/只ig,对小鼠脾细胞的羊红细胞玫瑰花结形成、溶血素抗体形成、皮肤移植排斥试验等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均呈抑制作用;但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及嗜中性白细胞吞噬白色葡萄球菌均有增强作用[3]。煎剂0.25g/只ig,一天2次,连续10d,可使小鼠胸腺、脾脏、肠系膜淋巴结重量减轻,淋巴组织耗损,以胸腺为明显,表现为髓质网状上皮细胞变性,哈氏小体消失,皮腩变薄,胸腺细胞锐减等,对妊娠10d的孕鼠给予0.25g/只,一天2次,直至分娩,其出生幼鼠胸腺均明显小于对照组[4]。注:文献[3][4]所用金钱草于1982年重新鉴定,改学名为Lysi chia hemsleyana Maxim.(见参考文献[4])。
参考文献[1] 中医杂志 1960;(1)41 。[2] 中药通报 1988;13(7):40 。[3] 我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1981;3(2):123 。[4] 我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1982;4(5):286。
参考文献[1] 中草药学.中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76:809 。[2] 中草药 1988;19(6):5 。[3] 中药通报 1988;13(11):31 。[4] 沈阳药学院学报 1988;5(3):208。
药性性味:甘,平。 ①《草木便方》:“淡。” ②《浙江民间草药》:“寒,酸。” ③《四川中药志》:“平,淡。” ④《上海常用中草药》:“苦、酸,凉。” ⑤《中药大辞典》:“甘、淡,平。”
功效:清热利湿,消肿解毒。
主治:黄疸,水肿,胆结石,肾结石,膀胱结石,反胃噎膈,跌打损伤,疔疮肿毒。 ①《采药志》:“治反胃噎膈,水肿臌胀,黄白火丹,阴症伤寒。” ②《草木便方》:“除风毒。癫狗咬伤,捣酒服。疠风,丹毒,生服(外)涂。” ③《四川中药志》:“清血热,清肺止咳,消水肿。治肾结石,胆结石;跌打损伤及疟疾。” ④《重庆草药》:“治劳伤咳嗽带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或捣汁服。外用:捣敷患处。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四川中药志》:“治骨折,四川大金钱草、二郎箭、见血飞、大血藤皮。研末,调麻油包敷患处。”
单方应用:①《上海常用中草药》:“治腹水肿胀:大金钱草鲜品适量,捣烂敷脐部。” ②《湖南药物志》:“治石淋:过路黄30g,水煎服。” ③《湖南药物志》:“治疔疮:过路黄捣汁,兑淘米水或酒服。” ④《上海常用中草药》:“治跌打损伤:过路黄鲜全草,洗净,捣汁150ml服。” ⑤《祝穆试效方》:“治毒蛇咬伤:仙人对坐草,捣汁饮,以渣罨伤口。”
食疗:①《四川中药志》:“治肾虚水肿:四川大金钱草,小茴香,炖猪蹄子服。” ②《四川中药志》:“治胆石症:土金钱草、狗宝,研末,蒸猪肝服。”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宏远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大金钱草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宏远;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6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