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毒鱼藤
名称出处:《福建民间草药》
概况异名:白药根、雷公藤蹄(《岭南草药志》)。
基源:为豆科崖豆藤属植物毛瓣鸡血藤的根、茎、叶。
原植物:毛瓣鸡血藤Milleffia Pachyloba Drake〔Millettia lasiopetala(Hayata)Merr.〕
形态:攀援灌木,茎具纵纹和皮孔,嫩枝被长柔毛。单数羽状复叶,小叶9~11,倒卵形或长椭圆形,长5~16cm,宽3~6.5cm,先端钝圆或微凹,基部楔形或钝,上面无毛,下面被黄褐色柔毛。总状花序腋生或圆锥花序顶生,长10~25cm;花多数,长约1.5cm,3~6簇生于花序轴的短枝上,每一花序轴多达10余簇;花梗、花萼均被黄褐色柔毛;花冠粉红色,具香气;旗瓣外面被金黄颜色绒毛,翼瓣、龙骨瓣外面具长硬毛一束;二体雄蕊(9+1),花丝无毛。荚果长椭圆形,长5~9cm,宽3.5cm,厚2cm,果瓣厚木质、具皮孔,近无毛。种子1~3,近扁圆球形,先端渐尖 花期4~6月,果期8~10月。(图见《我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396页 图2521)
生境与分布:生于溪边灌丛或疏林。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
生药采集:夏、秋季采收根、茎或叶。
药性性味:苦、辛,温。有毒。 ①《岭南草药志》:“苦。大毒。” ②《全国中草药汇编》:“辛,温。大毒。” ③《新华本草纲要》:“苦、辛,温。有毒。”
功效:散瘀止痛,杀虫。
主治:跌打肿痛(皮肤未破),湿疹瘙痒,疥疮,关节痛。 ①《岭南草药志》:“外用,杀虫止痒,逐湿痹。” ②《全国中草药汇编》:“散瘀止痛,杀虫。” ③《新华本草纲要》:“治跌打肿痛(皮肤未破),皮肤疹痒,疥疮,关节肿痛。”
用法用量:外用: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使用注意:不可内服。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①《岭南草药志》:“治游走性关节炎:毒鱼藤15g,南天仙子适量。共研末,先将毒鱼藤以开水一杯浸渍,后入天仙子粉,即成糊状,敷于患处。” ②《岭南草药志》:“治湿癞:毒鱼藤60g,白醋120g。上药煎水,每日洗1次,连洗2日。”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任韵梦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毒鱼藤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任韵梦;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6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