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菅茅根
名称出处:《纲目》
概况异名:菅(《别录》),蚂炸草(《贵州草药》),接骨草、大响铃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基源:为禾本科菅属植物菅的根。
原植物:菅Themeda villosa(Poir.)A.Camus[Themeda gigantea(Cav.)Hack.var.villosa(Poir.)Keng;Anthistiria villosa Poir.]
历史:菅始载于《别录》。历代本草均有收载。《纲目》载:“菅茅只生山上,一似白茅而长,入秋抽茎,开花成穗,如荻花,结实尖黑,长分许,粘衣刺人,其根短硬如细竹根,无节而微甘,亦可入药,功不及白茅。”所写形态特征似本种。
形态:植物体具粗壮的根头与须根,高达3m。叶鞘光滑无毛;叶舌长约1mm,钝圆或微凹;叶片粗硬且粗糙。为圆锥花序长达1m。多回分枝;总状花序长17~25mm,具长4~8mm的总梗,总梗先端具微毛,其下托以长2~3.8cm且无毛的佛焰苞;下方两对总苞状雄性小穗位于不同的水平上;两性小穗2~3枚,长8~9mm(连同基盘),无芒或具长达6mm的直芒,基盘具长1~2mm的棕色柔毛;第一颖革质,先端近截平,背部具一浅沟,密生棕色柔毛,其毛在老时易脱落;第二颖与第一颖同质同长,先端钝圆,边缘为第一颖所包,背部具棕色柔毛。花果期8~11月。(图见《我国主要植物图说·禾本科》.845页.图793.1959)
生境与分布:生于山坡草地。分布于我国华中、华南、西南等省区。印度也有。
药性性味:①《纲目》:“微甘。” ②《全国中草药汇编》:“辛,温。”
功效:解表散寒,祛风湿,利小便,接骨。
主治:风寒感冒,风湿麻木,淋病,水肿,骨折。 ①《国药提要》:“治淋,通经。” ②《贵州民间药物》:“治痨伤,风湿麻木,骨折,水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捣汁或泡酒。外用:捣敷。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①《贵州民间药物》:“治风寒感冒:蚂蚱草根(即菅茅根)30g,铁筷子15g。煎水服。” ②《贵州民间药物》:“治风湿麻木:蚂蚱草根30g,石南藤15g,白龙根10g,泡酒服;又可擦患处。” ③《贵州民间药物》:“治骨折:蚂蚱草嫩根30g,臭草30g。加米酒捣绒,炒热包患处。”
医药家论述①苏颂等《本草图经》:“营,亦茅类也。陆玑《草本疏》云:营似茅而滑,无毛,根下五寸中有白粉者,柔韧宜为索,沤之尤善,其未沤者名野菅,《诗》所谓白茅菅兮是此也。入药与茅等。” ②李时珍《纲目》:“菅茅只生山上,似白茅而长,入秋抽茎,开花成穗如荻花,结实尖黑,长分许,粘衣刺人,其根短硬如细竹根,无节而微甘,亦可入药,功不及白茅。《尔雅》所谓白华、野菅是也。”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天纵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菅茅根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天纵;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6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