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槲皮


药材名称:槲皮

名称出处:《纲目》

概况

异名:槲(《唐本草》),槲树(《纲目》)。

基源:为壳斗科栎属植物槲树的皮。

原植物:槲树Quercus dentata Thunb.,又名柞栎(《我国高等植物图鉴补编》),橡树(东北),波罗树(河北),青冈(河南),大叶栎柴(福建)。

历史:宋《图经本草》载:“槲若,木高丈余,若,即叶也,与栎相类,亦有斗,但小不中用耳。”所指即本种。

形态:落叶乔木,高达25m;小枝粗壮,有灰黄颜色星状柔毛。叶倒卵形至卵状楔形,长10~20cm,宽6~13cm,先端钝,基部耳形,有时楔形,边缘有4~10对波状裂片,幼时有毛,老时仅下面有灰色柔毛和星状毛,侧脉4~10对;叶柄极短,长2~5mm。壳斗杯形,包围坚果1/2,直径1.5~1.8cm,高约8mm;苞片狭披针形,反卷,红棕色;坚果卵形至宽卵形,直径约1.5cm,长1.5~2cm,无毛。花期5~6月,果期10月以后。(图见《我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462页.图924)

生境与分布:生于向阳、干旱的山坡上。分布于我国黑龙江至华中和西南。蒙古、日本也有。

化学性质

含鞣质3.70%~14.44%。

参考文献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2593。

药性

性味:《唐本草》:“味苦。”

主治:恶疮,瘰疬,痢疾,肠风下血。 ①《药性论》:“治恶疮,煎汤洗。” ②《唐本草》:“水煎浓汁,除蛊及瘘。” ③《纲目》:“止赤白痢,肠风下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熬膏或烧灰研末。外用:煎水洗或熬膏敷。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①赤龙皮汤(《肘后方》)洗诸败烂疮:槲树皮,切,100g,以水1000ml,煮取500ml,春、夏冷用,秋、冬温用。洗乳疮及诸败疮,洗了则敷膏。 ②干姜散(《圣济总录》)治一切赤白痢久不差:干姜、槲白皮(即槲皮)(姜汁炙5度)30g。上2味,捣罗为散,每服4g,空心食前,温末饮调下。

单方应用:①《千金方》:“治附骨疽:槲皮烧末,饮服2g。” ②《补缺肘后方》:“治毒病下部生疮者:槲皮、榉皮合煮汁如粘糖以导之。” ③《崔氏纂要方》:“治一切瘘疾:槲白皮(即槲皮),切,150g,水1600ml,煮令泣尽,去滓,再煎成膏,日服枣许,并涂疮上。宜食苜蓿盐饭以助之,以瘥为度。” ④《圣惠方》:“治小儿瘰疬:槲皮,去粗皮,切,煎汤频洗。” ⑤《纲目》:“治赤白久痢:新槲皮500g,去黑皮,切,以水1200ml,煎取600ml,去滓,煎膏和酒服。”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敬曦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槲皮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敬曦;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6321.html

赞一下 ()

精彩相关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