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黄杞
名称出处:《全国中草药汇编》
概况异名:黄榉、土厚朴(广西),假玉桂(云南)。
基源:为胡桃科黄杞属植物黄杞的树皮及叶。
原植物:黄杞Engelhardtia roxburghiana Wall.(E.chrysolepis Hance)
形态:半常绿乔木,高10m有余,无毛,有橙黄颜色盾状腺体;枝条细瘦,实心,暗褐色。双数羽状复叶,长15~25cm,小叶常4~5对,革质,长椭圆状披针形,略成镰状弯曲,上端的长14cm,宽4~5cm,下端的长5cm,宽2cm。雌雄同株,少有异株;雌花序1条及雄花序数条,长而附垂,生疏花,常形成1顶生圆锥花序束,或雌花序单生,自叶痕腋内无叶的侧生小枝生出;雌花及雄花苞片均3裂,花被片4枚。果序长达20~25cm,果实坚果状,球形,密生腺体,有三裂叶状膜质果翅,外果皮由花被形成,膜质,内果皮厚而硬,骨质。(图见《我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376页.图752)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400~1300m林内。分布于我国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江西、湖南、四川、贵州、云南。越南、泰国、缅甸、印度也有。
生药采集:全年可采树皮,鲜用或晒干。
化学性质叶含落新妇甙(Astilbin)、花旗松素鼠李糖甙(Taxifolin rhamnoside)、新落新妇甙(Neoastilbin)(1)、异落新妇甙(Isoastilbin)、新异落新妇甙(Neoisoastilbin)、二氢槲皮素(2R、3R)-葡萄鼠李糖甙[Dihydro-quercetin(2R,3R)-glucorhamnoside]、二氢槲皮素-3-乙酸酯(2R,3R)[Dihydroquercetin-3-acetate(2R,3R)][1]。尚含槲皮甙(Quercitrin)、优克赖因芬(拟)(Eucryphin)[2]。
参考文献[1] CA 1989;111:4182u。[2] Chem Pharm Bull 1988;36(10):4167。
药性性味:《全国中草药汇编》:“树皮:微苦、辛、平。叶:微苦,凉。”
功效:树皮:行气,化湿,导滞。叶:清热止痛。
主治:①《全国中草药汇编》:“治脾胃湿滞,胸腹胀闷,湿热泄泻。疝气腹痛,感冒发热。” ②《广西药用植物名录》:“树皮:用于小儿疳积,黄疸病,妊娠呕吐。”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树皮6~9g;叶12~15g。
临床应用单方应用:①《全国中草药汇编》:“治疝气腹痛:黄杞叶12~15g。水煎服。” ②《全国中草药汇编》:“治感冒发热:黄杞叶12~15g。水煎服。” ③《全国中草药汇编》:“治脾胃湿滞,胸腹胀闷,湿热泄泻:黄杞树皮6~10g。水煎服。”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和洽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黄杞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和洽;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6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