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鳑鲏鱼
名称出处:《食物本草》
概况异名:鲕鱊鮬、鳜鯞(《尔雅》),青衣鱼(崔豹《古今注》),旁皮鲫(《尔雅翼》),鮬鱼(《滇南本草》),文魮(《医林纂要》)。
基源:为鲤科动物中华鳑鲏,药用其肉。
原动物:中华鳑鲏鱼Rhodeus sinensis(Gunther)
形态:体侧扁、卵圆形。头小,眼大,口端位,下颌稍短于上颌,无须,鳃耙短小,外侧10枚。下咽齿一行,5~5,齿面光滑,无锯齿。侧线鳞不完全,仅在鳃盖后缘有侧线鳞3~7片。背鳍条2,9~11起点在体中部,略近尾鳍基部。臀鳍条2,9~11,起点和背鳍第4根分枝、鳍条相对。背鳍和臀鳍的之后一枚不分枝鳍条基部较硬,末端柔软。尾鳍分叉。体侧上部每个鳞片后缘都有小黑点。自之后第3个侧鳞开始沿尾柄中线有一条黑色的纵纹,臀鳍起点的正方之后黑色纵纹更加显著。鳃孔后方第1个侧线鳞及4、5个侧线鳞上均有一个很不明显的黑斑。(图见《我国药用动物志》.第2册.216页.图232)
生境与分布:生活于江河、湖泊、池沼中。以藻类植物为食。分布于华东、华南一带,以及长江流域与其附属水系。
生药采集:捕捞后,除去鳞及内脏,取肉鲜用。
化学性质肌肉含蛋白质、肽类、氨基酸、脂肪、胆固醇、胡萝卜素、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乳酸脱氢酶等多种酶。脑含乙酰胆碱酯酶。
参考文献我国药用动物志协作组.我国药用动物志(二册).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216。
药性性味:①《滇南本草》:“味甘”。 ②《医林纂要》:“甘,温。”
功效:补益脾胃,解毒。
主治:久病体虚,痘毒。 ①《滇南本草》:“煮食令人下元有益。添精补髓,补三焦之火。” ②姚可成《食物本草》:“益脾胃。” ③《医林纂要》:“善发疮,可用以起痘毒。”
用法用量:内服:煮食,适量。
临床应用食疗:《食物本草》:“治脾胃不足:鳑魮鱼适量,煮熟食之。”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昆明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鳑鲏鱼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昆明;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6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