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Zhongguo lei zuowu zaipeishi
[外文]:history of stem-fiber crop cultivation in China
我国古代种植的麻类作物,主要是 和苎麻;苘麻、黄麻和亚麻居次要地位。 、白叶种苎麻(又称我国苎麻)和苘麻原产我国。 至今还被一些国家称为“汉麻”或“我国麻”,而苎麻则被称为“我国草”或“南京麻”。
起源和传布我国利用和种植麻类作物的历史悠久。在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就有纺织麻类纤维用的石制或陶制纺锤、纺轮等。浙江吴兴钱山漾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了苎麻织物的实物,证明我国利用和种植麻类,至少已有四五千年之久。甘肃永靖县大何庄和秦魏家出土的陶器上还有麻织物的印纹和印痕,河北藁城台西村商代遗址、陕西泾阳高家堡早周遗址等处也出土有 织物的实物。
从文字记载看,金文中有“麻”字,作“”。这时的“麻”系指 。直到三国之前,“麻”一直是 的专名,以后才成为麻类的共名。在《诗经·陈风》中也有“东门之池,可以沤麻”和“东门之池,可以沤纻”等句,其中的麻指 ,纻指苎麻。其他如《尚书》、《礼记》、《周礼》等古籍中,也有不少关于 和苎麻的记载,都说明我国种麻的久远历史。
苘 称“檾”或“”。《诗经·卫风》“衣锦褧衣”句中的“褧”字,据后汉许慎和唐代陆德明等解释,即指“”,反映苘麻的利用和种植至少已有2500年的历史。亚麻在古代曾称“鵶麻”,黄麻称为“络麻”或“绿麻”,有关这两种麻的早期记载见于北宋《图经本草》,说明在我国的种植至少也已有1000年左右。 大约在公元前由我国经中亚传到欧洲。苎麻在18世纪也已传到欧洲。
产区的扩展先秦时期, 和苎麻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据《尚书·禹贡》记载,当时全国九州的青、豫二州产枲( ),扬、豫二州产纻(苎麻),均作贡品。自汉至宋, 和苎麻的生产均有很大发展。 仍以黄河流域为主要产区,但南方也有推广。汉代在今四川和海南岛、南朝宋在国内曾推广种植 。到唐代, 在长江流域发展很快,在今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等地已广泛种植,成为另一重要 产区。此外,云南和东北部分地区也有 种植,当时渤海国显州的 布就较有名。至宋元时期, 在南方渐趋减少。至于苎麻,汉代在今陕西、河南等地较多,今海南岛和湖南、四川等地也有分布。至迟在三国时,今湖南、湖北、江苏、浙江等地苎麻已有很大发展,一般能够一年三收。自唐开始,南方逐渐成为苎麻的主要产地。以苎麻为贡品的也主要在南方。宋元时期,苎麻在北方有一定减缩,但在南方沿海地区则有较大发展,形成北麻( )南苎的一般趋势。宋末元初,棉花生产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逐渐发展,麻类作物的发展因此受到很大影响。但明清时期仍对麻类的生产有所提倡,清代在江西、湖南等地又形成了一些新的苎麻产区。
苘麻、亚麻和黄麻在古代麻类作物中比重都较小,苘麻和亚麻主要在北方种植,黄麻则主要分布在南方。总的是分布不广,处于零星种植状态。
用途的多样化我国古代主要是利用麻的纤维织布,麻布是棉布普及前一般人民最主要的衣着原料。麻纤维还很早就被用作造纸原料,1957年曾在西安灞桥西汉早期墓葬中发现一片麻纤维制成的残纸,说明在东汉蔡伦以前,可能已知用麻纤维造纸。此外,麻纤维还被用来制作毯被、雨衣、麻鞋等。麻类作物的某些部分在古代也作食用。汉以前曾把 子列为五谷之一。明、清时苎麻的根和苘麻子都是救荒食物。一些麻类作物的种子常被用作饲料和肥料,榨油供食用或作涂料、燃料。 的子和花、苎麻的根和叶、亚麻子和黄麻叶还都可供药用。
栽培技术我国古代在 和苎麻的栽培技术方面,都有丰富经验。《管子·地员》篇中提出“赤垆”和“五沃之土”适宜种麻,说明至迟在战国时期已对适宜 生长的土壤有所认识。 是雌雄异株植物,古时雄麻称侅,雌麻称苴;雄麻以利用麻茎纤维为目的,雌麻以收子为目的,二者的栽培技术各不相同。《吕氏春秋》“审时”、“任地”两篇中都提到种麻,但未指明是纤维用还是子实用。西汉《氾胜之书》中则已明确指出:“种枲太早,则刚坚,厚皮,多节;晚则皮不坚。宁失于早,不失于晚。”东汉《四民月令》提到“二三月可种苴麻”,“夏至先后各五日,可种牡麻(即雄麻)”。到北魏时《齐民要术》已将纤维麻和子实麻分开叙述;明确指出苴麻宜早播,但麻不宜早播,二者收获都在“穗勃、勃如灰”之后即开花盛期进行,可获得较好的纤维和较高的产量。至于麻田的间作、套种一般指苴麻田。 的食用和衣着用在古代都同样重要,以后随着芝麻、花生等的扩种,食用 日益减少。而衣着用 也因棉花的扩种,逐渐转为造纸等原料。
苎麻有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两种繁殖方法,据明代《农政全书》的记载已知二法各有利弊,各有所用。无性繁殖有分根、分株和压条3种方法,19世纪末已注意到苎麻种根的选择,分株和压条最早见于《农桑辑要》。《三农纪》更明确指出“苎已盛时,宜于周围掘取新科移栽,则本科长茂”,说明采取分株的目的,除为繁殖外,也为使本株繁盛。《农政全书》称“今年压条,来年成苎”,说明古代采用压条法,是为了快速繁殖。当时常把这 3种方法综合运用于老苎园的更新和新苎的繁殖。为了保护麻蔸安全越冬,古代多用粪肥壅盖,以防冻、施肥。用来培壅的肥料有牛马粪、糠秕、灰、塘泥、厩泥、杂草和破草席等。关于苎麻的收获,《士农必用》指出“收苎作种,须头苎方佳”,已认识到头苎养分完全集中在母株上,可使子实的生长更为良好。麻皮的收获方法则因不同的繁殖方法而异。用种子繁殖的,据《群芳谱》说“子种者三四年之后,方堪一刈,切忌太早”。无性繁殖的,据《种苎麻法》说“本年春新栽(分根)之麻,至五月间,仅长尺许,宜尽行砍伐,至秋始可剥”,说明要比有性繁殖的快得多。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伍辰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我国麻类作物栽培史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伍辰;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6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