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水团花


药材名称:水团花

名称出处:《纲目拾遗》

概况

异名:水黄凿(《陆川本草》),溪棉条(《福建中草药》),水杨梅、水蓼花(广东),假马烟树(海南)。

基源:为茜草科水团花属植物水团花的枝叶或花果(鲜或干用)。水团花属全世界约3种,我国约2种。本属亦有学者列于乌檀科Naucleacea中。

原植物:水团花Adina pilulifera(Lam.)Franch.exDrake(Cephalanthus pilulifera Lam.)

历史:本品始见于《纲目拾遗》木部载:“水团花,李氏草秘,生溪涧近水处。叶如蜡梅树,皮似大叶杨,5、6月开白花,圆如杨梅,叶皮皆可用,治金刀伤、年久烂脚疮,捣皮叶,罨上一宿即痂。”所述与现今药材相符。

形态:常绿灌木至小乔木,通常高约2m,很高可达5m。枝柔弱,有皮孔。叶纸质,对生,倒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4~12cm,宽1.5~3cm,顶端急尖至渐尖而钝,基部钝或宽楔形,上面无毛,下面无毛或被疏短柔毛,侧脉6~12对;叶柄长2~6mm;托叶2裂,长5~7mm,早落。头状花序小,单生于叶腋,球形,直径(连花柱)约2cm;总花梗长3~4.5cm,被粉状小柔毛,中部以下有轮生小苞片5枚;花萼裂片5,线状长圆形;花冠白色,长漏斗状,被微柔毛,花冠裂片5,卵状长圆形,长约1mm;雄蕊5枚,花丝短,着生于花冠喉部;花盘杯状;子房下位,2室,每室有胚珠多数,花柱丝状,伸出花冠管外。果序直径8~10mm,蒴果楔形,长2~5mm。种子多数,长圆形,两端有狭翅。花期7~8月,果期8~9月。(图见《我国高等植物图鉴》,第4册,185页,图5783)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200~350m的河边、溪边或山谷林中。分布于陕西、江苏、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广东、海南、广西、云南。日本、越南亦有分布。

生药

采集:随时可采,鲜用或晒干用。

化学性质

茎叶含β-谷甾醇、豆甾醇以及奎诺酸(Quinoric acid)、莫洛酸(Morolic acid)、桦皮酸(Betulinic acid)、辛可利酸(Cincholic acid)等三萜类化合物。

参考文献

新华本草纲要,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4432。

药性

性味:苦,平。 ①《福建民间草药》:“苦,平。” ②《陆川本草》:“甘、淡,微寒。” ③《南宁市药物志》:“涩,有小毒。”

功效:清利湿热,消瘀定痛,止血生肌。

主治:痢疾,肠炎,湿热浮肿,痈肿疮毒,湿疹,烂脚,溃疡不敛,创伤出血。 ①《李氏草秘》:“治金刀伤,年久烂脚疮。” ②《福建民间草药》:“叶或花:拔毒止血,为金疮药。” ③《陆川本草》:“枝、叶:消炎解毒去腐。治皮肤疡毒,疮痈破溃。” ④《南宁市药物志》:“收敛,杀虫。治湿疹,疥疮,痧虫脚。” ⑤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痢疾,急性肠胃炎(用花果);跌打损伤,骨折(用叶)。”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花果10~15g,枝、叶15~30g。 外用:枝、叶煎水洗或捣敷。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①江西《草药手册》:“治皮肤湿疹:水团花叶、风船葛、扛板归、筋骨草各适量,水煎,洗患处。” ②《福建中草药》:“治湿热浮肿:水团花鲜茎或叶、茵陈各30g。水煎,调糖服。”

单方应用:①江西《草药手册》:“治菌痢:水团花花球9g,水煎服(沸后10分钟即可),每日服3次。” ②《福建中草药》:“治肝炎:水团花鲜根,虎杖鲜根各30g,水煎,调糖服。” ③江西《草药手册》:“治风火牙痛:水团花鲜花球60g,水煎,日含漱数次。” ④《福建中草药》:“治痈,无名肿毒:水团花鲜叶加食盐、饭粒,捣烂外敷。”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星文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水团花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星文;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6171.html

赞一下 ()

精彩相关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