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沙旋覆花


药材名称:沙旋覆花

名称出处:《我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

概况

异名:黄蓬花(《全国中草药汇编》),绞蛆爬(《内蒙古中草药》),秃女子草、黄喇嘛、黄花蒿(《我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小旋覆花、山猫眼(河北),额勒森-阿拉坦-都拉苏(蒙族名),巴不那( 尔族名)。

基源:为菊科旋覆花属植物蓼子朴的全草及花。

原植物:蓼子朴Inula salsoloides(Turcz.)Ostenf.

形态:多年生草本,根茎横走,木质化。茎直立,基部木质化,高15~45cm,圆柱形,有纵条棱。叶无柄;叶片披针形或长圆状线形,长3~7mm,宽1~2.5mm,顶端钝或稍尖,基部心形或有小耳,半抱茎,全缘,边稍反卷,稍肉质,表面无毛,背面有腺点及短毛。头状花序1~1.5cm,单生枝顶;总苞倒卵形,总苞片4~5层,线状卵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干膜质,有睫毛,外层的渐小;缘花舌状,长11~13mm,舌片浅黄颜色,顶端有3小齿;中央花管状,长6~8mm,顶端5裂,裂片尖。瘦果长约1.5mm,具细沟,被腺体和疏粗毛;冠毛白色,长6~8mm。花期5~8月,果期7~9月。(图见《我国高等植物图鉴》.第4册.480页.图6374)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500~2000m的干旱草原、荒漠、戈壁滩地、流沙地、固定沙丘、黄土高原的风沙地和丘陵顶部。分布于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和新疆。原苏联中亚地区和蒙古也有分布。

生药

采集:夏、秋季采花;开花前采全草,洗净,切段,晒干。

化学性质

地上部分含蒲公英醇、蒲公英醇乙酸酯、蒲公英醇软酯酸酯、胡萝卜甙、木犀草素、豆甾醇、β-谷甾醇、蜂花酸、泽兰内酯。

参考文献

植物学报 1992;34(1):62。

药性

性味:苦、辛,凉。 ①《内蒙古中草药》:“苦,寒。” ②《我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辛,凉。”

功效:清热,利尿,解毒。

主治:外感发热,小便不利,痈疮肿毒,黄水疮,湿疹。 ①《内蒙古中草药》:“清热解毒。治疮痈肿毒,黄水疮,湿疹。” ②《我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清热,利尿,预防流感。治外感发热,浮肿,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外用:研末撒。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内蒙古中草药》:“治黄水疮:沙旋覆花适量,炒黄研末,撒于患处;如不流黄水者,可用麻油调敷患处。”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浦泽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沙旋覆花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浦泽;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6161.html

赞一下 ()

精彩相关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