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虾蟆


药材名称:虾蟆

名称出处:《本经》

概况

异名:蛙黾(《国语》),蝈(《周礼》),蟼蟆(《尔雅》),土蛙(《现代实用中药》)。

基源:为蛙科动物泽蛙的全体。

原动物:泽蛙Rana limnocharis Boie

形态:体长约40~55mm,雄者略小。头部略呈三角形。口阔,吻端尖圆,吻棱圆;口内有锄骨齿2团,向后集中而不相遇。近吻端有小形鼻孔2个。眼大而突出,眼间距窄,两眼之间有横斑;眼后方有圆形鼓膜,为眼径的2/3。体背面皮肤有许多不规则的纵肤褶,体侧多为圆形疣;后肢背面也有小疣,腹面皮肤光滑。生活时颜色变异很大,背面为棕灰色或灰棕橄榄色,有时杂以赭红色,深棕色斑纹颇显著,背面在前肢肩部多少成“V”形斑;背后段有“V”字形纹或短横纹。前肢细长,第1指发达,指长顺序3、1、4、2;关节下瘤及掌突发达。后指粗壮,胫跗关节前达眼部附近,趾间有蹼,内跖突窄长,外跖突小。雄者咽部黑色,有单咽下外声囊,其前肢第1指上有浅色的婚垫。5~7月产卵。(图见《中药大辞典》.下册.3404条图)

生境与分布:栖息于池泽附近及丘陵地带。食物以蛛形动物及膜翅类昆虫为主。分布于山东、河南、四川、湖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台湾、广西、广东、贵州、云南等地。

药性

性味:甘,寒。 ①《本经》:“辛,寒。” ②《日华子本草》:“冷。” ③《本草衍义补遗》:“甘,寒。”

归经:《雷公炮制药性解》:“脾经。”

功效:清热解毒,健脾消积。

主治:瘰疬,痈肿,热疖,口疮,痢疾,疳积。 ①《本经》:“主邪气,破癥坚血,痈肿阴疮。服之不患热病。” ②《药性论》:“涂痈肿及治热结肿。” ③《日华子本草》:“治犬咬及热狂,贴恶疮,解烦热。” ④《医林纂要》:“滋阴助阳,补虚羸,健脾胃,杀疳积。” ⑤《现代实用中药》:“清热解毒。煮食,治热疖,疮毒;制成黑烧,治痢疾。”

用法用量:内服:入丸、散。外用:捣敷或研末掺。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①虾蟆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小儿腹胀面黄,肌肤瘦瘁,时作寒热,不思乳食,头发作穗,不长肌肉,多生疮癣,大便无时,小便如泔,呕吐乳食,痢色无定,日渐黄瘦,变成疳疾:虾蟆、使君子(炒)、皂角(烧)各74g,青黛(研)92.5g,龙胆草(去苗)148g,雄黄(研,水飞)74g。上为细末,入研药合匀,水糊为丸,如粟米大,1岁儿每次7粒,2岁儿10粒,3岁儿20粒,随乳下,饭饮亦得.不计时候。 ②虾蟆丸(《圣济总录》)治小儿急疳:虾蟆1枚(去爪烧作灰),熊胆(研)、麝香(研)、猪牙皂荚(去皮、子,炙)、白芜荑各0.37g。上5味捣研为末,炼蜜丸如绿豆大。每服5~7丸,米饮或温水下,日3服。

单方应用:①《纲目》:“治瘰疬溃烂.黑色虾蟆1枚,去肠,焙、研,油调敷之。忌铁器。” ②《圣济总录》:“治湿:干虾蟆1个,烧灰,细研为末。以猪脂调,涂敷疮上,日3~5度。” ③《外台秘要》:“治小儿患风脐及脐疮久不瘥者:烧虾蟆杵末敷之,日3~4度。” ④《外台秘要》:“治蝮蛇咬伤:生虾蟆1枚,捣烂敷之。” ⑤《子母秘录》:“治小儿口疮:虾蟆(炙),杵末敷疮上。兼治小儿褥疮。” ⑥《子母秘录》:“治小儿洞泄下痢:烧虾蟆末,饮调6g服。”

医药家论述

朱震亨《本草衍义补遗》:“虾蟆味甘性寒,南人多食之,《本草》明言可食,不患热病,由是病人煮食之矣。《本草》之义,盖是或炙、或干、或烧、或灰,在药剂用之,非若世人煮为羹,入盐、椒而啜其汤。此物大能发湿,久则湿以化热。《衍义》谓解劳热,非羹之谓也。”

参考文章癞虾蟆想吃天鹅肉造句素材虾蟆的功效中医中药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修杰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虾蟆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修杰;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6158.html

赞一下 ()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