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臭苜蓿根


药材名称:臭苜蓿根

名称出处:《陕西中药名录》

概况

异名:辟汗草(陕西麻前),地肤子(四川、云南部分地区药材名)。

基源:为豆科草木犀属植物草木犀的根。

原植物:草木犀Melilotus suaveolens Ledeb.

余项参见“辟汗草”条。

生药

采集:夏末秋初采挖根,洗净,晒干。

化学性质

含绿原酸、咖啡酸、对香豆酸、邻-香豆酸。

参考文献

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893。

药理

本品煎剂3g/kg肌内注射,对鸡疟有抗疟作用。

参考文献

医药学 1951;4(6):220。

药性

性味:微苦,平。

功效:清热解毒,散结消瘰。

主治:瘰疬。

用法用量:内服:泡酒,30~60g。

临床应用

食疗:《陕西中草药》:“治淋巴结结核:臭苜蓿根30~60g,白酒500g。浸泡1周后服用。每次1酒盅(约30ml),每日3次。”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光明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臭苜蓿根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光明;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6136.html

赞一下 ()

精彩相关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