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马桂花


药材名称:马桂花

名称出处:《思茅中草药选》

概况

异名:矩叶酸藤果(《全国中草药汇编》),麻桂华、麻盖朗(傣族名),齐当嘎(藏族名)。

基源:为紫金牛科酸藤子属植物多脉酸藤子的果实。酸藤子属全世界约140种,我国约有20种。

原植物:多脉酸藤子Embelia oblongifolia Hemsl.,又名矩叶酸藤果(《我国高等植物图鉴》)。

形态:攀援状灌木,长10m以上;小枝黄褐色,无毛,具皮孔。单叶互生,叶柄长5~8mm,具狭翅;叶片纸质,长圆状披针形至椭圆状披针形,长5~9cm,宽2~3.5cm,顶端渐尖,基部圆形或微心形,上半部具粗锯齿,两面无毛;中脉在上面微下凹,侧脉不明显,背面均隆起,侧脉10~20对,与中脉几成直角,在边缘网结呈不明显的边缘脉。总状花序,腋生,长1.2~3cm,被锈色毛;花梗极短;小苞片钻形,缘毛,外面被毛,里面无毛;花单性,5数;萼片宽卵形,具缘毛和腺点,无毛,基部连合;花瓣淡绿色或白色,分离,长圆形,顶端圆形,微凹,外面无毛,里面密被 状突起,具腺点;雄蕊在雌花中极短,退化,在雄花中长于花瓣;雌花在雄花中退化或无,在雌花中与花瓣近等长,子房卵形,无毛。浆果状核果球形,直径7~10cm,红色,具疏腺点,宿存花萼反卷。花期10月至第2年2月,果期11月至第2年3月。(图见《我国高等植物图鉴》.第3册.228页.图4409)

生境与分布:多生于海拔300~2000m的溪边林中或山坡涧叶林中。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越南也有分布。

生药

采集:夏、秋季采摘,晒干。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化学性质

含酸藤子素(Embelin)。

参考文献

药学学报1963;(10):578。

药理

果实中含酸藤子素有驱绦虫作用,一般剂量为0.2~0.4g,过量可中毒,泻下作用很轻,应用时服泻药,从尿中排出,能使尿呈棕红色[1]。有抗生育活性,雌性大鼠服用100、50mg/kg,其抗生育率分别为57.9%和55,5%[2],缩合生成的二异丁胺贝酸盐有某些镇痛、解热与抗炎作用[3]。

参考文献

[1] The United States Dispensatory 23ed,lippincott Company,1943:1356 。[2] CA 1981;94:41875y 。[3] CA 1977;87:78421d,11623c。

药性

性味:甘、酸,平。

功效:驱虫,祛风湿。

主治:绦虫病。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鸿羽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马桂花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鸿羽;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6068.html

赞一下 ()

精彩相关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