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樟树子


药材名称:樟树子

名称出处:《纲目拾遗》

概况

异名:樟梨(《纲目拾遗》),香樟子、大木姜子(《贵州民间方药集》),樟木子(《中药志》),樟扣(《广西中药志》),樟子、樟木蔻(《广东中药》)

基源:为樟科樟属植物樟的果实。

原植物:樟Cinnamomum camphora(Linn.)Presl.

余项参见“樟木”条。

生药

采集:秋、冬季采集成熟的果实,晒干。药材产于广东、广西、贵州、湖南。

鉴别:干燥果实圆球形,棕黑色至紫黑色,表面皱缩不平,或有光泽,直径约5~8mm,有的基部尚包有宿存的花被。果皮肉质而薄,内含种子1枚,黑色。气香,味辛辣。

以个大、饱满、干燥、无杂质者为佳。

化学性质

种子含脂肪油,饱和脂肪酸占93%。

参考文献

CA 1972;76:110279z。

药性

性味:《贵阳民间药草》:“辛,温。”

功效:散寒祛湿,行气止痛。

主治:治吐泻,胃寒腹痛,脚气,肿毒。 ①《纲目拾遗》:“磨涂肿毒;治中酒、心胃疼皆效。” ②《广西中药志》:“治呕吐,水泻,腹痛。” ③《湖南药物志》:“利尿、解酒。” ④《广东中药》Ⅱ:“祛风散寒,行气止痛,开窍,消肿,祛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外用,煎水洗。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广东中药》:“治头晕头痛,呕吐泄泻,腹痛:樟木子、千斤拔、牛大力、走马箭。水煎服。煎水外洗治寒湿脚气。”

单方应用: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胃肠炎,胃寒腹痛,食滞,腹胀:樟树干果9~15g,水煎服。”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刚洁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樟树子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刚洁;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6047.html

赞一下 ()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