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杭白芷


药材名称:杭白芷

名称出处:《中药志》

概况

异名:浙白芷、香白芷(浙江),川白芷(四川)。

基源:为伞形科当归属植物杭白芷的根。

原植物:杭白芷Angelica dahunca(Fisch.ex Hoffm.)Benth.et Hook.f.ex Franch.et Sav.cv.hangbaizhi Yuan et Shan[A.dahurica(Fisch.ex Hoffm.)Benth.et Hook.f.ex Franch.et.Say.var.pai-chi Kimura Hata et Yen;A,dahurica(Fisch.ex Hoffm.)Benth.et Hook.f.ex Franch.et Say.vat.formosana(de Boiss.)Shah et Yuan]

形态:本品为白芷(见“白芷”条)的栽培变种,其形态与白芷基本相似,但植株高1~1.5m。茎及叶鞘多为黄绿色。根长圆锥形,上部近方形,表面灰棕色,有多数较大的皮孔样横向突起,略排列成数纵行,质硬较重,断面白色,粉性大。

生境与分布:栽培于江苏、安徽、浙江、湖北、湖南、四川及我国南方一些地区,台湾、福建有野生。

生药

采集:秋播种植的,次年7~9月间茎叶枯萎时采挖,春播种的当年10月采挖。择晴天先割去地上部分,再挖出根部,除净残茎、须根及泥土(不用水洗)晒干或微火烘干。药材主产于浙江杭州、余姚、临海等地。销全国并出口。

鉴别:根呈长圆锥形,长10~25cm,直径1.5~2.5cm,顶端有凹陷的茎痕;表面灰棕色或黄棕色,根头部钝四棱形或近圆形,具纵皱纹、支根痕及皮孔样的横向突起,习称“疙瘩丁”,有的排列成四纵列。质坚实,断面白色或灰白色,粉性,可见近方形或近圆形的棕色环(形成层),皮部散有多数棕色油点(分泌腔)。气芳香,味辛、微苦。以条粗壮、体重、粉性足、香气浓郁者为佳。

化学性质

含欧前胡素、异欧前胡素(又名白芷甲素,Isoimperatorin)、别异欧前胡素、白当归素(Byak-angelicin)、氧化前胡素、水化氧化前胡素和佛手白柑内酯。还含硬脂酸、甾醇、珊瑚菜素、甲氧基欧芹酚(Osthol)和白芷醛(Angelical)。

参考文献

新华本草纲要.第1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343。

药理

①抗癌作用 杭白芷成分白芷甲素,对Hela细胞的IC50为100μg/ml,白当归素(Byakangelicin的IC50为100μg/ml[1]。 ②抗菌作用 1∶10水煎剂对大肠杆菌、宋内氏痢疾杆菌、变形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等有抑制作用。对人型结核杆菌亦有抑制作用。水浸液对奥杜盎氏小芽胞癣菌等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2]。

参考文献

[1] Planta Med 1977;31(4):351。[2] 中药志.第1册.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391。

药性

性味:辛,温。

功效:散风除湿,通窍止痛,消肿排脓。

主治:感冒头痛,眉棱骨痛,鼻塞,鼻渊,牙痛,白带,疮疡肿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外用:捣敷。

临床应用

杭白芷相沿为白芷的处方用名。江苏新医学院所编的《中药大辞典》杭白芷就包括在白芷条内。《浙江药用植物志》虽有杭白芷条,而应用仍同于白芷。见“白芷”条。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彭魄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杭白芷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彭魄;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5998.html

赞一下 ()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