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紫茉莉子


药材名称:紫茉莉子

名称出处:《纲目拾遗》

概况

异名:土山柰(《纲目拾遗》)。

基源:为紫茉莉科紫茉莉属植物紫茉莉种子的内胚乳。

原植物:紫茉莉Mirabilis jalapa L.又名,胭脂花(《草花谱》),粉团花(《盛京通志》),野茉莉、粉豆花(《植物名实图考》),未时花,夜娇娇,夜晚花、洗澡花(《新华本草纲要》)。

历史:本种首见于《遵生八笺》。《广群芳谱》引《草花谱》谓:“紫茉莉,草本,春间下子,早开午收。一名胭脂花,可以点唇,子有白粉,可傅面。”所指即本种。《滇南本草》载的苦丁香、野丁香,云:“花开用色,用根”,也指本种。

形态:一年生草本,高20~100cm,无毛或近无毛。根圆锥形,深褐色。茎直立,多分枝。叶纸质,卵形或卵状三角形,长5~15cm,宽3~5cm,顶端渐尖,基部截形或心形,叶柄长1~4cm。花单生于枝顶,晨开放而午收;苞片5,萼片状,长约1cm;花被呈花冠状,有紫红、白或黄各色,也有红黄相杂的,漏斗状,花被管圆柱形,长4~6.5cm;上部稍扩大,顶端5裂。果实卵形,长5~8cm,黑色,具棱。花期7~9月。(图见《我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612页.图1223)

生境与分布:原产热带美洲,各地庭园农舍多有栽培。

化学性质

种子含大量淀粉。又含粗脂肪4.3%,脂肪酸(为饱和脂肪酸)24.4%,油酸46.9%,亚油酸13.6%,亚麻酸15.1%,并含槲皮素和山柰酚葡萄糖甙[1]。还含β-谷甾醇(β-Sitosterol)、β-香树脂醇(β-Amyrin)、β-谷甾醇-D-葡萄糖(β-Sitosterol-D-glucoside)以及β-香树脂醇-3-O-α-L-鼠李糖-O-β-D-葡萄糖甙(β-Amyrin-3-O-α-L-rhamnosyl-O-β-Dglucoside)[2]、精氨酸,甘氨酸,组氨酸,苏氨酸,酪氨酸,天门冬氨酸和谷氨酸[3]。

参考文献

[1]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2370。[2] CA 1986;105:206287u。[3] CA 1984;101:167149w。

药性

主治:《纲目拾遗》:“取其粉可去面上癍痣粉刺。”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福建中草药》:“治皮肤起黄水泡,溃破流黄水:紫茉莉果实,研粉末,调冷水涂抹。”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傲蕾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紫茉莉子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傲蕾;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5991.html

赞一下 ()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