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瑞典

[拼音]:Ruidian

[外文]:Sweden/Sverige

北欧国家。全称瑞典王国。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东部,西邻挪威,东北接芬兰,东滨波的尼亚湾,东南濒波罗的海,西南隔卡特加特和厄勒海峡同丹麦相望,海岸线长7624公里。国土南北长1574公里,东西最宽500公里,面积449964平方公里,人口834.3万(1985)。全国划分为24个省和一个直辖市。首都斯德哥尔摩。

自然地理

在地质构造上绝大部分地区属前寒武纪地盾,久经侵蚀、夷平,后又受到地壳隆起和第四纪冰川的强烈影响。地形主脊是贴近西北边境纵向延伸的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实际上是一长列块状高原。高原上冰川地貌非常典型;很高峰凯布讷山,海拔2123米。山脉东部呈阶梯式下降,第一级是诺尔兰高原,第二级是缓倾的丘陵,第三级是海滨平原。国境南部为古老低缓的丘陵和冰碛平原,不少地区十分低洼,湖沼广布。矿藏以铁矿为主,其储量达40亿吨,主要分布于北部的基律纳和耶利瓦勒。其他矿藏有铜、铅、锌、钛等,但燃料矿贫乏。

国土大部分处在北温带,约有15%的土地位于北极圈内。大部分地区属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最南部属温带阔叶林气候。因受北大西洋暖流和波罗的海影响,气候较温和。7月平均气温南部15~17℃,北部11~15℃。冬季南北温差较大,1月平均气温南部1℃左右,北部-16℃,各地有长达1~7个月的积雪期。受地形影响,降水量西多东少;大部分地区年平均降水量500~750毫米,西侧部分山区达1000~1500毫米,甚至更多,北部及东部沿海仅450~500毫米。降水季节分配较均匀,以夏季较多。

河流短小流急,水量丰沛,通航价值小,水力资源丰富。较大的约塔-克拉尔河长720公里,水量最丰的翁厄曼河与吕勒河年平均流量近 2000立方米/秒。全国可开发的水力资源达2010万千瓦,现已开发利用60%。世界上湖泊最多的国家之一,共有大小湖泊9.2万个,比号称“千湖之国”的芬兰还多四成,湖泊总面积占国土 8%。较大的维纳恩湖面积5584平方公里,最深处98米,是欧洲第三大湖。许多湖泊之间都有河流沟通,但因水位不等,常形成急流瀑布,利于水电开发。

居民

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平均期望寿命最长和老龄化程度很高的国家之一。1982年人口出生率为12‰,死亡率为11‰,自然增长率仅1‰。1950~1982年间,人口增长18%,约为欧洲平均数的一半。1982年人口的平均期望寿命为75岁,仅次于日本和挪威。15岁以下少年儿童占总人口20%,65岁以上老人占16%,老化指数高达80%,已成为一个相当典型的“白头社会”。全国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8.5人,分布很不平衡,大部分居民集中在南部,尤其是斯德哥尔摩、哥德堡、马尔默三大城市及其周围,这三市及其所在的三郡合计占全国总面积4%,却集中了总人口的36%;而北方五郡合计占总面积62%,人口只占14%。1982年城镇人口比重83%,除上述三大城市人口分别达到65.1万、43.1万和24万外,另有10~20万人口的城市8个,5~10万人口的城市24个。劳动力多集中于制造业和商业服务行业,从事农、林业的只占6%。民族成分较单一,瑞典人占98%,少数民族有芬兰人、拉普人等。大部分居民信奉 教路德宗,瑞典语为国语。瑞典人口流动较多,自19世纪中叶起,先后有近200万人迁居海外,目前本民族总人口中居住在国内的占85%,在海外的(主要是美国)占15%。但自50年代以来,由于经济水平提高,加之人口自然增长极为缓慢,故人口移动已转变为净流入,70年代后期平均每年净增 约1.7万人。

发展简史

约在8000年前欧洲大陆冰盖消失以后,境内开始有居民。由于地理位置偏僻,自然条件不利于农耕,发展缓慢。7世纪起,其政治、经济中心由南方转移到中部地区,出现了最初的统一的国家 。12世纪前后,曾受日耳曼人控制,1397年成为以丹麦为盟主的卡尔马联盟的成员。此后经济(尤其是商业、贸易和冶金业)发展较迅速。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瑞典在1523年退出了联盟,并与丹麦展开了长达100多年的激烈争夺,直至1660年获得军事上的决定性胜利,根据和约从丹麦取得了目前本国南方的沿海地区,在东方扩大到芬兰及芬兰湾东部和南部,成为欧洲的一个大国。但不久国势逐渐衰颓,1709年在同俄国的战争中失败,丧失了芬兰湾地区;1809年又战败于俄国,失去了整个芬兰。19世纪以来,随着资本经济的成长,外国资本和先进技术的引进,加上从1814年起政治上的中立,社会经济发展逐渐加速。20世纪中叶发展更为迅速,除传统的木材加工、造纸、冶金、造船等工业外,机械和其他工业部门也达到很大的规模。约100年时间,成长为一个工业发达的资本国家。1870年瑞典仅占世界工业总产值0.4%,20世纪以来一直保持在1%。到80年代初,人口数居世界第64位,而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第20位,按人口平均计算则居世界最前列。

经济地理农业

一个多世纪来,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持续下降,80年代初不包括林业和渔业,仅占国民生产总值3%,尚不到制造业的1/8,但所产各类食品除满足本国需要外,还可供出口。现有耕地300万公顷,垦殖指数仅为 6%,主要分布于南部和东南部滨海平原,在北纬60°以北,仅零星点缀。耕地大部分种植牧草和饲料,粮食作物以大麦、燕麦、马铃薯和小麦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是油菜和甜菜。大麦集中在最南部的斯科讷半岛、哥得兰岛和厄兰岛,小麦位于主要耕作区的中部,燕麦最偏北,甜菜亦以斯科讷半岛为较大产区。耕作业集约化水平较高。畜牧业收入在农业总收入中占将近80%,奶油、干酪、炼乳等为传统出口产品。

林业

森林资源十分丰富,面积2642万公顷,覆盖率达59%,人均占有量为世界平均数的3倍,木材总蓄积量达24亿立方米。森林分布均匀,南北各地覆盖率基本相同,但树种和木材蓄积量差异较大。北部和中部均为针叶林,南部为针阔混交林;主要的针叶树种是云杉和松树,在森林总面积中各占46%和38%;主要的阔叶树种是白桦,占11%,其余5%为橡树、山毛榉、白杨、枫树、柞树等。总的来看,树种比较单纯。北部受气候条件所限,树木生长缓慢,成材需140年,成材后树高15米,干径20厘米;而南部成材要70年,高达30米,干径30厘米。因此北纬62°以北虽占森林总面积66%,却只占木材蓄积量47%。林业在国民经济中一向占有重要地位,除大量出口木材外,还建立了庞大的纸浆、造纸、家具、林产化工、火柴等工业部门,其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最前列,在全国出口总额中林业占1/5。瑞典对森林的科学培育、保护和有计划开采十分重视,每年的采伐量不超过自然生长量(约8000万立方米),致使林地常青,森林覆盖率长期保持稳定。

工业

瑞典是一个高度工业化的国家,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90%以上,工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37%。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制造业占24%,其他工业占3%,而在商品出口总额中,各类工业制成品占80%以上。在本国原料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木材和钢铁工业曾是主要工业部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工业结构已发生明显变化,尽管传统的特色依然保留,优势部门却已转向技术高度集约的机械工业和化学工业。80年代初全国有各类工矿企业1.3万余家,在制造业净产值中,机械工业占44%,木材加工和造纸工业占16%,化学工业占9%,钢铁工业占5%,轻纺工业较薄弱。

矿产以铁矿为主,3/4集中在北部的基律纳和耶利瓦勒—马尔姆贝里耶地区,矿石品位高达60~70%,含磷极低,蕴藏深度300~500米。基律纳现为世界上较大的地下铁矿,年产能力达3000万吨。所产矿石经挪威的纳尔维克和本国的吕勒奥出口。其余铁矿集中在中部的贝里斯拉根地区,属中等品位,主要采矿中心是格兰厄斯贝里,矿石经乌克瑟勒松德港输出。1973年铁矿石产量达到创记录的3473万吨,1982年降为1474万吨。85%出口。北部矿区提供了出口量的95%和本国消费量的60%。瑞典兼有森林、铁矿资源,在木炭炼铁时代,长期是世界主要产铁国。焦炭炼铁兴起后,因缺煤而利用本国丰富的水力发电冶炼特种钢,一个多世纪来,这一结构特点始终未变。目前特种钢占钢产量30%,比重之大居世界首位,产品以质优驰名,大部分供出口,普通钢则多依赖进口。1981年钢产量374万吨,主要集中在贝里斯拉根地区。

燃料矿物贫乏,能源以水力发电占优势,约占总发电量2/3。计有水电站1000座,内10座年发电20亿度以上,120座在2亿度以上;较大的一座水电站建于吕勒河上,年发电达45亿度。

机械工业企业规模大,技术先进,产品多供出口。轴承、信标、凿岩机、冷冻设备、分离器等传统产品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汽车、发动机、船舶、电信设备及各类家用电器的生产发展迅速,构成了整个工业的基干。汽车工业占制造业产值8%,在出口额中居首位,沃尔沃等名牌汽车在国际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能力。造船工业规模居世界最前列,以制造巨型油船和散装货船为主,产品 3/4供出口。军火工业也很有名。机械工业主要集中于南部大城市,包括斯德哥尔摩(电子、电器)、哥德堡(汽车、造船、轴承)和马尔默(造船、电机)等。

木材和造纸工业为传统工业部门,虽出现相对萎缩,但总的规模仍居世界前列,锯材、纸浆和纸的出口量占世界10~20%;工厂多分布在中部和北部主要河流的河口及维讷恩湖等大湖附近,以充分利用水路外运木材。

交通运输

铁路在国内运输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因公路运输迅速发展而明显衰落,总长度由1955年的16400公里减少到1979年的11850公里,其中电气化铁路占2/3。最重要的线路有联接南部大城市的环线(斯德哥尔摩—哥德堡—马尔默—斯德哥尔摩)以及北部输出铁矿砂的吕勒奥—基律纳—纳尔维克(挪威)线。1981年公路总长9.77万公里,基中3/5以上为铺面公路。主要海港有哥德堡、斯德哥尔摩、吕勒奥、乌克瑟勒松德和马尔默。其中哥德堡约占货物吞吐量的 1/4。主要出口商品有纸浆与纸、汽车、钢、木材,它们分别占出口总额的15%、12%、8%和5%(1979)。进口以制成品和燃料为主,其中石油约占1/4,人均石油进口量超过其他发达的资本国家,这是造成外贸逆差的重要原因。

地区经济差异

全国可分为南部、中部和北部三大经济区,大致以北纬58°和62°为界:

(1)中部经济区最重要,有全国靠前大城斯德哥尔摩和第二大城哥德堡,分别位于东海岸和西海岸,其经济水平和发展速度在三大区中均显著领先。本区面积占全国27%,人口占57%,工业生产占60%以上,农业产值占44%。尤其是前述两大城市及其周围地区,堪称国家精华所在。

(2)南部是全国最温暖的地区,农业生产地位相对突出,面积占全国14%,人口占29%,农业产值占35%,以第三大城马尔默为中心的厄勒海峡地区工业、运输业和商业贸易均很发达,但东南部相对萧条。

(3)北部气候寒冷,开发最晚,经济以林、矿业等初级产品占优势,发展比较缓慢,1950~1979年间人口仅增长2%,大大低于中部(24%)和南部(17%)。

参考文章玉米瑞典蝇粮食作物玉米蓟马、瑞典蝇的防治粮食作物瑞典秆蝇在玉米田发生特点是什么?怎样防治?粮食作物玉米瑞典蝇的防治方法粮食作物提醒农民注意查治玉米瑞典蝇粮食作物瑞典学派的宏观动态经济理论对西方经济学的重要影响经济百科玉米瑞典蝇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方法粮食作物瑞典——老年人的王国保健养生挪威、葡萄牙、芬兰、瑞典、丹麦的由来世界史瑞典王国的历史沿革专项地理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永璐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瑞典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永璐;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5887.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