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玄武门之变的真相三个说法

公元626年,太子李建成以及四皇子齐王李元吉原计划从长安城北门玄武门骑马越过,去面见尊敬的父皇——当时的父亲李渊。但他们没有想到,这时二皇子唐王李世民突然率军出现在他们面前,一箭射穿了李建成的胸膛,紧接着又斩杀了李元吉,甚至还将他们两家的亲人全部处决。随后,李世民带着军队闯入皇宫,向李渊禀报说李建成和李元吉意图谋反。李渊立即颁布诏书,宣布将李世民册封为太子。

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这场兄弟之间的残酷斗争,导致了数百条无辜生命的消逝。令人惊讶的是,这个血淋淋的事实背后的真相却始终如谜团般难以捉mō,学者们对此也是各抒己见,争论不休。综合各方学者的观点,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三个版本。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他的祖籍位于赵郡隆庆(现如今的邢台隆尧),是我国历史上备受尊崇的伟大政治家和仁慈君主。在他执政期间,选拔贤良,广开言路,实行经济繁荣,社会秩序稳定,阶级矛盾趋于缓和的治理政策,使得国家实力得到显著提升。由于他的年号名为“贞观”,所以历史上将这段时期的清明统治誉为“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无疑是对中华乃至全球产生深远影响的杰出人物,他为古代我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赢得了人民的深深敬仰。

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事件,却使李世民深感“有愧于二帝三王之事”。在明宪宗时期,朝廷命儒臣修订并重新印刷了《贞观政要》,其中就有这样的评价:“太宗在唐代是一位英明的君主,他在治理国家、造福百姓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实在是无人能及。唯一遗憾的是,他在修养身心方面,未能达到二帝三王的境界,治国之道尚有不足之处。”这里所说的“二帝三王”,实际上就是指太宗与其兄李建成之间关于皇位的争夺。

1、我们来看自卫之说。
据史叔记载,秦王李世民在推翻隋朝建立唐朝的过程中,功勋卓著,展现出非凡的才能和智慧。作为太子的李建成,显然无法忽视李世民带来的巨大威胁。他意识到自己可能会失去原本应该属于自己的皇位,心中的愤懑自然无法抑制。一场你死我活、兄弟相残的政治斗争不可避免地爆发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一直在暗地里策划着如何除掉李世民。就在玄武门之变发生之前,李世民曾经前往李元吉家中赴宴,结果仅仅饮下几杯美酒,便感到腹部疼痛不已,回到府邸后更是“吐血数升”,几乎丧命。而李建成和李元吉此次进宫,正是为了向李渊揭露李世民的罪行。李世民为了保护自己,不得不采取先发制人的策略,发动了这场叛乱。

2、我们再来看看预谋的杀兄篡位说。
李世民之所以发动这场叛变,并非是出于无奈,而是早有预谋。在李渊的众多儿子之中,李建成身为长子,按照嫡长子继承皇位的传统,理应由他继承皇位。在李渊登基初期,他确实是将李建成立为太子。随着时间的推移,李世民在统一全国的战争中所表现出来的才华和能力,已经超越了李建成。再加上李世民本身气质非凡,胸怀壮志,自然渴望能够登上权力的巅峰。而李渊曾经承诺,如果他能够夺取天下,必定会将李世民册封为太子。最终的结果却是将李建成立为继承人,这无疑令李世民心生怨念,想要自立为帝,于是便发动了玄武门之变。

3、第三个说法是关于唐太宗李渊在背后默默支持儿子李世民的观点。
明朝末期至清朝初期的历史学家王夫之认为,李渊作为父亲,身处于如此复杂的政治环境中,面临着重重困难,他非但不容易应对,甚至无法找到妥善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便是智慧出众之人,也难以用言语来解释这种困境;而勇气过人之人,亦无法做出果断的决定。尽管李世民有着夺取皇位的心思,但是他得到了李渊的默默许可与背后支持。尽管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皆才华横溢,但太子李建成却沉迷于美酒佳肴,性格上显得软弱无能且缺乏决断力,李渊早已经心生将皇位传给李世民的念头。由于李建成身为长子,依照封建社会的传统观念,废长立幼显然违背了礼法制度,再加上李建成早已建立了一支忠诚于自己的亲信队伍,若要更换太子,势必引发一场严重的军事叛变。为了顺利地更换太子,李渊精心策划了这场著名的玄武门之变。李建成和李元吉曾多次劝说李渊杀死李世民,但均遭到了李渊的坚决反对。这些事实都为李渊在背后默默支持李世民的观点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阿左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玄武门之变的真相三个说法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阿左;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588.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