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苏丹

[拼音]:Sudan

[外文]:Sudan/Sudān

非洲面积较大的国家。在非洲东北部,濒红海,陆邻埃及、利比亚、乍得、中非、扎伊尔、乌干达、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地处尼罗河中上游,据红海通往非洲中部、地中海通往印度洋的交通要冲,战略地位重要。面积250.58万平方公里。人口2094.5万(1984)。全国分为六大政区,18个省,首都喀土穆。

自然条件地形

全国地形大致为一由南向北倾斜的大盆地,即苏丹盆地。尼罗河纵贯其中,形成一系列盆地和低地;北部是沙漠台地,东、西、南3面均为丘陵、高原和山地。尼罗河上游盆地在苏丹南部北纬 5°~10°之间。由古代内陆湖沉积而成,海拔400米左右,盆地北部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网密布,为主要农牧业地区;南部地势低洼,多沼泽湿地。白尼罗河和青尼罗河低地,大致介于北纬10°~15°之间,由两河冲积而成,河间形成杰济拉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是全国最重要的农业基地。喀土穆以下,尼罗河流入北部沙漠地带,为尼罗河中游盆地,河网稀疏,河道多急流、瀑布,水力资源丰富。北部沙漠是撒哈拉大沙漠的东延,地势起伏较小,尼罗河以西称利比亚沙漠,海拔一般300~500米,沙丘广布,孤丘、绿洲点布其间,有著名的塞利马、努海拉、阿特龙等绿洲,是椰枣的重要产地;以东为努比亚沙漠,石质丘陵与沙丘相间分布。苏丹盆地以东由埃塞俄比亚高原西缘及其余脉红海山脉组成,山势西低东高,在红海沿岸高达2000米左右,山地东侧急坡陡降,形成长700余公里的平直海岸。沿海分布有许多礁岛,狭窄的沿海平原最宽处仅50余公里。苏丹盆地以西是科尔多凡高原和达尔富尔高原,前者居东,为一久经剥蚀的准平原,海拔一般500~1000米,只有东边的泰马丁山高达1460米;后者居西,为一片广阔的熔岩台地,海拔约600~1000米,残丘交错,大部地区分布着固定沙丘,高原中心耸立迈拉山海拔达3088米,是全国第二高峰。国境南部是中非阿赞德高原的东端,为尼罗河和扎伊尔河水系的分水岭,高原南部横亘着一组北西—南东走向的山脉,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基涅提山高达3187米,为全国靠前高峰,地表切割剧烈,山谷纵横交错。

气候

地处热带,国土大部分介于北纬4°~22°之间,自北向南由干热气候过渡到湿热气候,跨越荒漠、草原、森林等自然带,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其中以干湿季分明的热带草原带分布面积最广。全境除山地外,终年高温,年平均气温26~30℃,常出现40℃以上高温,气温年较差较小。年降水量一般从北向南显著增加,从东到西稍有减少。北部瓦迪哈勒法的年降水量仅3毫米,喀土穆167毫米,尼罗河上游盆地的马拉卡勒增至783毫米,南部的卡盖卢高达2260毫米。雨量分布的巨大地区差异对各地农牧业生产有显著不同的影响。雨季来临的迟早和长短,南北也明显不同。南部雨季始于3月,长达8~10个月;向北逐渐推迟到7月,雨季也逐渐缩短到3个月。雨季水源充足,牧草繁茂,作物茁壮,是农牧业生产的黄金季节。干季,特别是雨季前2~3个月,中、北部多沙暴风,当地称“哈布卜”,如喀土穆每年平均出现24次,一般风速为18米/秒,较大风速达38.5米/秒,往往造成灾害。

河流

尼罗河在苏丹境内长3300公里。干流白尼罗河上游属山地型河流,朱巴以下进入尼罗河上游盆地,形成大片沼泽地带,蒸发强烈,河水大量耗失;至马拉卡勒附近先后有加扎勒河和索巴特河汇入,水量大增,河床展宽,比降很小,河水流量全年比较稳定;在喀土穆,白尼罗河与较大支流青尼罗河汇合(见彩图),

水量骤增。青尼罗河全年流量极不稳定,暴涨暴落,洪水期与枯水期流量相差60余倍。至阿特巴拉,尼罗河接纳了之后一条支流阿特巴拉河,进入沙漠地带,河水又大量耗失,有一系列的急流瀑布。尼罗河流域是苏丹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此外,在东、西部高原边缘还有一些季节性河流,对农牧业生产也有一定作用。

居民

非洲人口增长较快的国家之一。1956年独立时,全国总人口为1030万,1982年增加到1945万,26年内增长89%。60年代人口年平均自然增长率30.2‰,70年代出生率略有下降,为27.4‰。城市人口占总人口25%。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8人;地广人稀,分布极不均衡,约有50%的人口居住在仅占总面积15%的尼罗河两岸,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超过50人,有的地区高达100人以上。尼罗河中游的喀土穆、吉齐拉、青尼罗、白尼罗4省,面积占全境6.4%,而人口则占26%,是全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次为东、西部高原丘陵地带和铁路经过的省区。南部山地和沼泽地区以及北部沙漠地带人口最稀少,有大片渺无人烟之地。全国有大小590多个部族,分属苏丹阿拉伯人和非洲黑人两大血统。中部和北部主要是苏丹阿拉伯人,为原住居民和阿拉伯人混血的后裔,约占总人口40%,多从事农业,信奉 教,所操阿拉伯语为苏丹国语。非洲黑人大部分是历史上从中、西非游牧到境内定居的部族,小部分是原住居民。南部各省非洲黑人总称尼罗特人,约占总人口30%,各有本族语言,多数信奉拜物教,少数信奉 教、 教或天主教,主要从事畜牧业。西部的富尔人,操富尔语,信奉 教,从事农业和牧业;东北部的贝扎人,是当地原住居民,信奉 教,多从事游牧业,少数务农;中部的努巴人,是努巴山区的原住居民,信奉拜物教;中北部的努比亚人,集中分布在喀土穆以北的尼罗河谷地,是境内最早定居的部族,大部分已经阿拉伯化,多数务农,少数在城市从事服务性行业。此外,还有少数欧洲人。

发展简史

公元前3000年时,努比亚人(库什人)即定居在北部尼罗河流域。公元前2000年前后,在纳巴塔和麦罗维一带建立了库什王国,其全盛时期,经济、文化均有发展,农业冶铁、建筑以及织布等手工业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并创造了象形文字,同古埃及王国有紧密的文化等关系。6世纪, 教从拜占廷传入,库什王国衰落后兴起的几个王国均接受了 教。7世纪,阿拉伯人从埃及进入并传入 教。15世纪境内又建立了芬吉 等几个王国,长期陷于分裂局面。19世纪70年代,英国势力从埃及向境内扩张,设立军事据点,修建铁路,进行压迫和掠夺。1881年爆发苏丹马赫迪大起义,屡败英国侵略者,曾建立 教国家苏丹马赫迪王国。1896年英国再次入侵苏丹,1899年起利用英、埃“共管”名义使苏丹沦为其殖民地。经过苏、埃两国人民共同斗争,1953年废除“共管”,1956年1月1日宣告独立,成立苏丹共和国。1969年改名苏丹 共和国。1985年12月15日更名为苏丹共和国。

经济地理

独立后,国民经济有较大发展,1982年国内生产总值92.9亿美元,比1960年增长7倍多。

农业

经济主导部门, 农业人口占总人口3/4左右,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36%,农产品出口值占出口总值90%以上。不少农产品在非洲或世界占有重要地位,长绒棉产量占世界总产量30%,仅次于埃及居世界第二位;阿拉伯树胶居世界首位,高粱、花生、芝麻、小麦等均居非洲前列。全国现有可耕地1200多万公顷,占国土面积4.8%,平均每人占有耕地0.6公顷,是北非人均占有耕地面积最多的国家,但常年实际种植面积只有700万公顷左右,农业生产仍大有潜力。棉花是最主要的经济作物,常年种值面积约50万公顷,年产皮棉10~20多万吨,3/4以上是长绒棉,大部分供出口,1983年约占全国出口总值的1/2。为进一步改变单一经济,开展多种经营,近几年棉花种值面积缩减,其他经济作物则有较大发展。花生是仅次于棉花的重要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从70年代的80多万公顷增加到80年代的近 100万公顷。芝麻、甘蔗、烟草、水果等生产亦均有增长。粮食作物以高粱和粟类为主,还有小麦、玉米、稻谷等。1981年谷物总产量达 408.8万吨,其中当地人 粮──高粱占335万吨。粮食可以自给,丰收年并有出口。(见彩图)

农业生产地区差异明显,不同地区的灌溉方式和生产类型各有特色。中部地区青尼罗河与白尼罗河两岸,地势平坦,土层深厚,水源丰富,是最重要的灌溉农业区,商品性农产品在全国占有很大比重。区内以森纳尔和鲁赛里斯两大水库为枢纽,发展起大规模的国有化自流灌溉农业,有杰济拉-迈纳吉勒、凯纳纳等大灌区,杰济拉灌区历史 久,在全国经济中占有特殊地位,提供出口农产品产值的一半左右,其他灌区开发于20世纪70年代。整个中部地区棉花为主要作物,约占全国总产量4/5。甘蔗、芝麻、花生和粮食等也占重要地位。 北部尼罗河谷地垦殖历史悠久,从喀土穆沿尼罗河谷地向北一直延伸至边境,长1600公里,依靠河水灌溉,主要种植粟类、小麦、蔬菜、水果等。东部巴尔卡河和加什河流域山麓地带,引洪漫灌,种植棉花、粟类和蓖麻等作物。在阿特巴拉河建有海什姆吉巴水库,灌区主要种植甘蔗、棉花、小麦和花生。中部北纬11°~15°之间,降雨较多的广大地区,是非灌农业区,由个体农户经营,农牧混合,管理粗放,生产水平低而不稳,作物以粟为主,还有烟草、花生和芝麻,商品经济所占比重很小。

牧场广阔,发展畜牧业条件较优越。全国共有常年牧场5600万公顷,占国土面积1/5以上。1981年牲畜总数达5300多万头,是非洲牲畜最多的国家之一,有牛1880万头、绵羊1810万只、山羊1280万只、骆驼254万峰,还有驴、马、骡等。牛在北部多为役畜,在南部主要作肉用。山羊分布比较普遍,绵羊多分布在干燥的北部。骆驼集中在西北、东北部沙漠地带。驴、骡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和西南部。肉、乳、皮毛等畜产品除供国内消费外,还有部分出口;骆驼、牛、羊等活牲畜也有一部分输往其他阿拉伯国家。

森林资源丰富,林地面积4830多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19%。南部热带雨林地区有不少珍贵树种,是非洲重要硬木林区之一。森林资源尚待进一步开发。科尔多凡高原是阿拉伯树胶的主要产地,其品质优良,产量占世界80%,为全国第三大出口商品。

工业

独立前工业基础薄弱,1956年工业产值仅占国内生产总值2%左右,大部分为农产品加工业。独立后,工业有较大发展,1982年占国内生产总值14%。以轻工业为主,食品和棉纺织两大部门占突出地位,其次是制革、制鞋等。近年来,建立了炼油、水泥、铸造等重工业部门。工业集中分布在喀土穆、瓦德迈达尼、阿特巴拉、苏丹港、库斯提等较大城市。其他地区,特别是广大的南部地区,工业仍相当薄弱。矿藏有铁、金、铜、锰、铬、石棉、石墨、硫磺等,除铬、石棉等有少量开采外,大部分尚未开发。

交通

铁路是国内运输网的主干,总长5493公里。瓦迪哈勒法—喀土穆—尼亚拉铁路是主要干线,长2200余公里,贯穿9个省,途经重要的工、农业区和许多城市,为交通大动脉,并有支线通往各地,其中阿特巴拉—苏丹港线是苏丹唯一的出海通道。阿特巴拉、喀土穆、森纳尔是主要铁路枢纽。铁路里程在非洲仅次于南非和扎伊尔,但与广阔的国土相比,还是比较落后的,且全是窄轨铁路,货运多为农牧产品,季节性波动较大,营运水平不高。尼罗河自古以来就是非洲南北交通的天然通道,现在仍是苏丹内河航运动脉。境内通航里程近4000公里,其中约1/2可全年通航。白尼罗河,喀土穆—朱巴段全年可航行小型船只。喀土穆以下尼罗河干流个别河段和青尼罗河喀土穆—森纳尔段可全年通航。尼罗河其他支流为季节性航道。全国公路总长3万多公里,其中柏油路面1700多公里,大部分公路质量较差,运输效率不高。喀土穆—乌拜伊德—朱奈纳线西通乍得、尼日利亚,是重要国际公路;从瓦乌、朱巴出发的线路,通中非、扎伊尔和乌干达;东北部的公路以短途运输为主。

参考文章鱼饲料:苏丹草栽培技术水产/渔业为什么说苏丹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地理学加纳、苏丹、刚过、利比亚、肯尼亚的由来世界史南苏丹共和国的历史沿革专项地理江苏丹阳:“土专家”王金和成大学产业教授食用菌苏丹红事件的警示保健养生苏丹草可以喂鱼吗?(养鱼用的草)水产/渔业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付梓雅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苏丹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付梓雅;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5760.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