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kongjian huaxue
[外文]:space chemistry
研究化学元素及其同位素的起源和分布,以及宇宙空间物质的化学组成和化学演化规律的学科,即研究元素与核素的空间分布以及随时间的演化历程,又称宇宙化学。空间化学是空间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空间物理学、天文学和地球化学等学科互相渗透,交错发展。
发展简史19世纪初对太阳光谱的拍摄以及对陨石矿物和化学成分的研究为空间科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这一研究开拓了对恒星、太阳系各天体化学组成的测定途径。1917年哈金斯(W.D.Harkins)综合了318个铁陨石和 125个石陨石的化学成分,发现 7种元素的丰度占98.6%,这些元素均为偶元素(质量数为偶数),提出了元素丰度的偶数律──偶元素的丰度比相邻两个元素的丰度值高。1930年诺达克夫妇(I.Noddack & W.Noddack)根据大量陨石的化学成分数据,报出了元素宇宙丰度。相继于1937年戈尔德施米特 (V.M.Goldschmidt)、1956年修斯 (H.E.Suess)和H.C.尤里等提出了元素及核素的宇宙丰度。
50年代以来,由于人造地球卫星和一系列空间探测器的相继发射,使空间化学的研究领域大为扩展。对地球高层大气、磁场、辐射带作了精细测定;对行星大气层的结构和成分、行星表面的化学成分与物理环境、行星的内部结构进行了探测;编制了一些行星的“地形图”和“地质图”;对银河宇宙线和太阳风粒子的通量、能谱和成分进行了测量;对太阳系中各类小天体作了观测和研究。20多年来行星探测的丰硕成果,推动了空间化学的蓬勃发展。
对全世界已收集的2000多次陨石和南极洲的5000多块陨石进行了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根据研究结果,对元素丰度和元素起源以及太阳系起源的理论作了修正,对太阳系演化历史提出了新的时间序列,对宇宙线的时空变化和生命物质前期的化学演化取得了新的实验证据,对来自月球和火星的陨石(ALHA-81005、EETA-79001)的分析,地外物质冲击地球引起生物灭绝灾变事件的证实,引起科学界的极大关注。
自1969年“阿波罗”11号登月实施以来,相继有9次登月取样,使人类从整体上对月球的化学成分、岩浆活动,内部结构,演化历史和地月系的起源增添了许多新的认识,空间化学的研究内容也更加丰富和成熟。
研究内容空间化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是元素与核素的空间分布及其随时间的演化历程,主要有以下几个领域:
元素的丰度和起源探讨元素与核素的空间分布,首先必须阐明元素与核素在各类天体中的丰度,即研究化学元素在太阳、地球、月球、太阳系的其他天体、恒星和宇宙线中的分布。元素的宇宙丰度通常是指元素的太阳系丰度,为了解释所观测的元素宇宙丰度的格局和精细的丰度特征,建立了一系列的元素起源理论,以阐明各类元素的形成条件、形成过程和起源场所。目前流行的元素起源理论认为,宇宙核素合成氢、氦,恒星的静态和爆炸核合成形成一系列元素,而宇宙线与星际物质的核反应形成少量轻元素。恒星的演化阶段反映了元素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宇宙年代学探讨元素与核素随时间演化历程,必须测定宇宙演化重大事件的年龄,建立天体事件的时间序列。宇宙年代学的研究提供了元素与核素演化历史的时间标尺,如宇宙年龄,银河系年龄,元素年龄,太阳系年龄(包括形成间隔年龄、凝聚年龄、固结年龄),行星和卫星各演化阶段和重大事件的年龄,陨石母体的气体保留年龄、裂变径迹保留年龄、宇宙线暴露年龄和落地年龄等。
太阳系化学当代空间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为太阳系化学,即探讨元素与核素在太阳系各天体中的丰度及其演化历程。太阳系化学中最主要的研究领域有:
(1)太阳系的物质来源 20世纪70年代以前传统的观念认为太阳系的物质仅来自太阳星云,而近10年来陨石中同位素组成异常的研究证明,当太阳星云凝聚时,有邻近超新星爆发产生的外来物质加入,使太阳星云的同位素组成发生变异。
(2)太阳星云中化学元素的分馏和凝聚过程 陨石、月岩的矿物组成和微量元素的研究,提供了太阳星云中元素产生凝聚并形成各种矿物相的先后顺序、矿物共生组合以及温度、压力变迁的历史,从而使我们能够推断太阳星云凝聚的物理化学过程。太阳星云凝聚和吸积的结果形成了太阳系中不同化学组成、结构和质量的各类天体。
(3)行星化学 研究太阳系各行星的化学组成与化学演化。太阳系各行星处于不同的演化阶段,它们的大气层组成、表面特征、物理场、地质过程、内部结构和化学组成均有较大的差异。行星化学研究在以下几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飞速的发展:太阳星云盘内元素的分布与各行星形成区的化学成分;行星起源与形成方式;行星大气层的化学成分与演化过程;行星内部化学元素的分异、调整及各圈层的形成过程。行星化学的另一重要方面是研究行星演化能源与热历史,即研究行星内部能源的产生方式,传导与释放过程。行星的能源制约着行星内部结构的演化,各种地质营力的作用以及行星的热演化历史。
(4)太阳系小天体化学 太阳系中的彗星、小行星、陨石和宇宙尘等,由于个体小,母体的热变质效应低,因而保留有太阳星云初始的化学组成的特征,它们是太阳星云初始成分的代表性样品,也称为太阳系的“考古标本”。彗星化学侧重研究彗核、彗发、彗尾的化学成分、化学反应过程及其起源。小行星化学主要探测小行星的化学类型及陨石的成因。当前陨石的研究比较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系统地研究矿物、化学成分以推演太阳星云的凝聚过程;测定同位素组成,以探讨太阳系的物质来源和演化年龄,探索新元素和已“灭绝”的元素;测定宇宙成因核素及陨石矿物中保存的宇宙线径迹,以探讨宇宙线和陨石物质的高能核反应过程以及宇宙线在时间、空间上的稳定性;研究稀有气体同位素以阐明陨石母体的热历史与宇宙线照射史。从空间探测器、高空气球、深海沉积物和古老地层中收集星际尘埃和行星际尘埃(统称宇宙尘),研究它们的粒径大小、形态特征、通量谱、化学和矿物组成,证明宇宙尘有一部分属星际尘埃物质或是原始太阳星云的残留物,但绝大部分来自小行星、彗星、陨石瓦解的产物,或是当陨石穿过大气层时熔融散落的产物。太阳系小天体化学的研究,对探讨太阳系的化学演化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5)空间有机质 到1979年底已证认出的星际分子有50多种,星际分子的发现,为探索空间有机质的来源与存在状态,开辟了新的途径。在碳质球粒陨石中已发现有多种氨基酸、烷烃、烯烃、芳烃、嘌呤和嘧啶等有机化合物。人工模拟有机质的合成实验,提供了这些有机质在太阳星云中的形成方式和存在状态的依据。空间有机质的研究,为探索这些最原始的有机化合物,如何发展为具有新陈代谢能力的生命物质的化学演化过程,开拓了新的途径。关于陨石中有机质的成因,多数研究者认为是太阳星云中的催化过程或放电过程所形成,并非生物合成,也有人认为是地球以外生命物质的遗迹。
宇宙线化学研究宇宙线中元素与核素的丰度及其随时间的变化。宇宙线与天体物质相互作用及其效应尤其引起人们的关注。宇宙线与行星大气、行星表面物质和陨石中的各种元素相互作用,形成近百种稳定的和放射性的宇宙成因核素。对这些核素的产率和深度分布研究表明:银河系宇宙线在几千万年以来,它的组成、通量和能谱基本上是稳定的;太阳活动的周期性对银河宇宙线有调制作用。陨石的宇宙线暴露年龄的频谱分析证明,行星际空间小天体之间的碰撞、瓦解和冲击变质作用是不断发生的。宇宙成因核素的研究还有助于计算陨石在空间的运行轨道,并可推算陨石母体的原始形状和大小。矿物中保存的宇宙线重核径迹的研究,可推算宇宙线中重核的成分和能谱,论证陨石通过大气层时的飞行姿态和烧蚀量。
天体撞击引起的地球灾变用天体撞击地表引起灾变的理论,能较满意地解释生物演化过程中发生大规模灭绝的事实。大型陨石、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可以产生全球性灾变事件,引起地表环境突变、海水漫溢、冰期出现和生物大灭绝,或产生区域性灾变事件,如地表已确证的近百个陨石撞击坑,全球的4次玻璃陨石事件,1906年发生在西伯利亚的通古斯事件和冲击成矿的肖德贝里(加拿大)事件,等等。发生在白垩纪末,第三纪初(6500万年前)的生物大灭绝事件中,有50%的生物属或75%的生物种从地球上突然消失,恐龙、菊石、箭石等都绝迹了。世界各地的白垩系-第三系界面上均发现有铱、铂、锇、金、铬、镍、钴等元素富集的异常。由于这些元素主要来自天体物质,因而推测是由一个直径为10~30公里的小行星或彗星冲击地球产生的后果。陨石坑的研究证明,大约每一亿年有一个直径为20~30公里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因此地外物质的撞击会使地球产生一系列的灾变事件。
问题和展望近10多年来,空间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对太阳系各天体探测的成果,新的观测事实不断涌现,新的资料爆炸性地增长,人们还来不及进行系统的理论分析与综合,许多旧的概念和理论在大量事实面前遇到了严重的挑战,而新的理论有待于提出和完善。空间化学所涉及的时间尺度为10-44~10-17秒,空间尺度为10-28~1029厘米,质量为10-23~1045克,温度由近于绝对零度到1032K,涉及到各种物理、化学、生物和核过程。各种假说相继提出,但还有一些领域仍处在模糊不清的探索阶段。
随着空间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类除对自然降落在地球的地外物质(如陨石、宇宙尘等)作精细研究外,将更多地对太阳系各天体的样品进行“就地”分析或带回地面作精细研究,将使空间化学得到更快速的发展和提高。
参考书目欧阳自远:天体化学,《地球化学》(涂光炽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上海,1984。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天逸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空间化学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天逸;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57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