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jiangshui
[外文]:precipitation
地面从大气中获得的各种形式的液态和固态水。包括由空中降落到地面的凝结物,如雨、雪、霰、雹、雨淞、雾淞和大气中水汽直接在地面或地面物体表面上凝结的凝结物(如露、霜等)。降水量是一定时段内自天空下降和在地面凝结的水汽凝结物未经流失、渗透和蒸发时在水平面上积累的水层厚度,以毫米为单位。测定降水量的仪器有雨量器和雨量计等。
降水量的多少,主要取决于大气中水汽的含量与气流上升动力的强弱,还受纬度、环流、海陆、地形和洋流等制约。从大气降水形成的微观过程看,降水是云中水滴和冰晶的增长过程。水汽上升,凝为云滴,云滴继续凝结和碰并而增大下降。在其下降速度大大超过上升气流速度,并且在下降途中不被蒸发消失时,便产生降水。空中水汽含量愈丰富,空气上升运动愈强,降水量愈大。
降水与农业降水是土壤水分和农业用水的主要来源。江、湖、池、井、水库以及冰川、高山积雪等灌溉水源,也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降水既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必不可少的原料,又是动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外界环境因子之一。同时,降水和空气湿度也有密切关系,并直接影响土壤湿度、农田蒸散量和农田水分平衡。可以说,没有水,就没有农业。
由于降水的农业意义重大,以及水分条件较易调控,因此,除进行农田基本建设从根本上防止旱涝灾害外,在农业气象上还研究各地降水变化的规律及其对农田土壤水分、作物需水的影响,找出不同农业水文年型农田土壤水分变化的规律和作物需水指标,为抗御旱涝、制定蓄水、保墒、节约用水措施等提供科学依据。此外,还可利用降水的物理特性,采取以水调温等措施改善农田小气候环境,达到增产目的。
不同形态的降水对农业有不同的影响。如雹常带来损害;雪除供应水分外,可形成农田覆盖层有利冬作物安全越冬,但大雪会影响牲畜放牧与农业运输,形成雪害。
降水量的差异可导致不同的自然景观和农业生产类型。在我国,年降水量大于1000毫米的湿润地区适于栽培水稻; 年降水量400~1000毫米的半湿润地区主要是旱作农业区;年降水量250~400毫米的半干旱地区为半农半牧区;年降水量小于250毫米为干旱地区,以畜牧为主,种植业只能在有灌溉条件下进行。年降水量小于100毫米的地区,则呈现荒漠景观。
地区分布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大体从东南向西北递减,沿海多于内陆,山地多于平原,迎风坡多于背风坡。台湾、海南两岛和东南沿海地区全年降水约1500~2000毫米,长江流域减至1000毫米左右,淮河、秦岭一带约800毫米,黄河下游、 陕西和甘肃南部、华北平原等地区约500~600毫米,到西北内陆减至250毫米以下,东北地区东部年降水量一般在750毫米以上。 台湾的东、北、南三面面迎热带气团、赤道气团和海洋变性极地气团,降水特别丰富,达2000毫米以上;其中火烧寮年雨量达6000毫米,为我国最多雨地区,但其背风面的台湾海峡,则只有1000毫米。其他如秦岭和南岭山地南坡、武夷和长白山地东南坡,以及川西邛崃山的东坡,夏季面迎东南季风,全年雨量比其背风面高几百至1000毫米以上。沿海岛屿因大气层层结比较稳定,降水明显减少。(见彩图)
年际变化我国降水量受季风强弱、来临迟早和持续时间长短的影响,年际变化大,从而影响农业生产的稳定性。一般来说,相对变率大于25%的地区农作物产量不稳;变率达40%时不采取相应措施就难以保收。我国大部地区,特别是西北地区与华北地区的降水相对变率很大。西北内陆地区相对的变率达40~50%,华北亦有20~30%。在这些地区,防御旱、涝灾害是农业的重大问题之一。
时间分配和强度降水的季节分配对农作物布局、种植制度、栽培方式等都有很大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夏季降水多,冬季少,春秋季降水量介于其间,随各地条件而异。夏秋季节的连阴雨对夏、秋作物播种不利:播种前使田间作业难以进行;播种后易造成缺苗断垄,或导致幼苗徒长,生长纤弱。作物旺盛生长阶段雨量丰沛对生产有利。降水季节分配不匀,往往是造成我国旱涝较多的气候原因。农业上应使作物需水临界期尽量避开少雨季节,作物布局和种植制度适应降水分配不匀的特点。在一天中,降水时间如与作物开花时间一致会影响作物的传粉而导致落花严重和子实空秕。夜间降水,白天晴朗,则既提供水分,又不致影响农事操作与作物的光合作用。
单位时间内的降水量称为降水强度。降水强度大则径流加大,易引起洪、涝灾害,并加重水土流失或破坏土壤结构,还常直接导致作物倒伏与蕾、花、果、粒脱落。降水量达到 0.1毫米以上的天数称为降水日数。降水日数过多,特别是连阴雨,易引起落粒、落果、种子在穗上发芽、果实与种子罹病霉烂等,还影响农田耕作收获、打场和贮藏、运输。
参考文章玉米促早熟降水份的技术措施粮食作物降水偏少致干旱 应加强玉米苗期管理粮食作物降水对化肥使用有何影响?肥料饲料玉米降水提质节本增效十五法粮食作物玉米生产的干旱类型及提高降水利用率粮食作物玉米田间降水五种办法粮食作物玉米促早熟降水分——增产的技术措施粮食作物玉米降水贮藏方法粮食作物如何为玉米降水粮食作物澳大利亚雨区的移动与降水季节分配有何特色?地理学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光耀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降水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光耀;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5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