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赤石脂


药材名称:赤石脂

名称出处:《本经》

概况

异名:赤符(《吴普本草》),红高岭(《增订伪药条辨》),赤石土(《中药形性鉴别法》),吃油脂(《中药志》),红土(《药材学》)。

基源:赤石脂为硅酸盐类多水高岭石族的粘土矿物。

原矿物:赤石脂正品一般指多水高岭土,主要矿物成分是多水高岭石(叙永石或埃洛石Halloysite)。

形态:多水高岭石属于单钭晶系。晶体极微细,颇似非晶质,为致密块状、土状、瓷状;致密块状当曝干时即碎裂成为棱角形碎块。通常带有浅红、浅黄、浅褐、浇蓝及浅绿色;外壳往往因吸附了铁的氧化物,而呈铁锈色。疏松多孔,具土状光泽。断面平坦贝壳状,新鲜断面呈蜡样光泽。遇水分解,不膨胀;塑性强。硬度1~2。密度2.0~2.2g/cm3。

产状:产于硫化物矿床氧化带中,当辉长岩、辉绿岩、玢岩等在中性和酸性介质中分解时常形成多水高岭石;它亦产于石灰岩区域的喀斯特盆地中。多水高岭石常与高岭石伴生。与水铝英石、明矾石共生。

产地 产于山西、陕西、山东、江苏、安徽、福建、河南、江西。

生药

采集:全年均可采挖。挖出后,选出红色块,除去杂石泥土。

鉴别

性状:赤石脂呈不规则块状。表面局部平坦,全体凹凸不平。浅红色、红色、紫红色,或红白相间呈花纹状。体较轻,质软,滑腻如脂;指甲可刻划成痕。吸水性强,舐之粘舌。具泥土气,味淡,嚼之无砂粒感。

显微 偏光镜下薄片中无色。低负或低正突起,很不明显。干涉色几乎均质。双折射率极低,随成分中Fe2O3的增加而增大。透射镜不可见棒状 体。

理化:①取赤石脂加硝酸钴溶液烧之,呈蓝色。 ②取赤石脂1g,加10ml稀盐酸浸渍1小时后,滤过,滤液加氢氧化钠试液,即发生白色胶状沉淀;滤液加亚铁氰化钾,即发生深蓝色沉淀。

加工炮制:常用的炮制品有赤石脂和煅赤石脂。 ①赤石脂将原药材除去杂质,打碎或研成细粉。 ②煅赤石脂取赤石脂细粉,用醋调匀,搓条,切段,干燥,置适宜容器内,煅至酥脆或红透时,取出,放凉。用时,研碎。

贮藏:置干燥处,防潮。

化学性质

赤石脂主要成分为含水的硅酸铝〔Al4(Si4O10)(OH)8·4H2O〕。其中约含SiO239.25%,Al2O334.57%,Fe2O37.66%,FeO0.18%,TiO20.06%,P2O50.04%,MnO0.03%,CaO0.29%,MgO0.22%,K2O0.38%,Na2O0.11%,H2O16.19%,CO20.26%,As0.002%,ZnO0.02%,S0.61%,并含有Zn、Cu、Ni、Cr、Co、V、Mo、Mn、Sr等微量元素。

参考文献

我国矿物药.地质出版社,1988:132。

药理

①赤石脂有吸附作用,能吸附消化道内有毒物质、细菌毒素及食物异常发酵的产物,并保护消化道粘膜,止胃肠道出血。 ②赤石脂能显著缩短家兔 钙化时间。

参考文献

中药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883。

药性

性味:①《我国药典》:“甘、酸、涩,温。” ②《本经》:“甘,平。” ③《别录》:“甘、酸、辛,大温。” ④《日华子本草》:“温。” ⑤《长沙药解》:“甘、酸、辛、涩。” ⑥《中药大辞典》:“甘、涩,温。”

归经:①《我国药典》:“归胃、大肠经。” ②《本草衍义补遗》:“赤入小肠,白入大肠。” ③《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经。” ④《本草经疏》:“入手阳明,兼入手少阴经。” ⑤《本草新编》:“入脾与大肠。”

功效:涩肠,止血,生肌,敛疮。

主治:久泻久痢,大便出血,崩漏带下;外治疮疡不敛,湿疹脓水浸淫。 ①《本经》:“主黄胆,泄痢、肠澼浓血,阴蚀下血赤白,邪气痈肿,疽痔恶疮,头疡疥瘙。” ②《别录》:“养心气,明目,益精,疗腹痛泄澼,下痢赤白,小便利,及痈疽疮痔,女子崩中漏下,产难,胞衣不出。久服补髓好颜色,益智不,轻身延年。” ③《药性本草》:“补五脏虚乏。” ④《日华子本草》:“治泻痢,血崩带下,吐血衄血。并涩精淋沥,安心,镇五脏,除烦,疗惊悸,排脓,治疮疖痔瘘,养脾气,壮筋骨,补虚损。” ⑤《洁古珍珠囊》:“固脱。” ⑥《纲目》:“补心血,生肌肉,厚肠胃,除水湿,收脱肛。” ⑦《本草汇言》:“渗停水,去湿气,敛痔口,固滑脱,止泻痢肠澼,禁崩中淋带。” ⑧《中药大辞典》:“涩肠,止血,收湿,生肌。治久泻,久痢,便血,脱肛,遗精,崩漏,带下,溃疡不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2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撒或敷患处。

使用注意:有湿热积滞者忌服。孕妇慎服。 ①《本草经集注》:“恶大黄。畏芫花。” ②《药性本草》:“恶松脂。” ③《日华子本草》:“畏黄芩、大黄、官桂。” ④《本草经疏》:“火热暴注者不宜用。滞下全是湿热,于法当忌,自非的受寒邪,下痢白积者不宜用。”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①配白石脂,治崩漏带下,月经过多。 ②配血余炭,治久泻,久痢,肠粘膜损伤。 ③配禹余粮,治下元不固,久泻久痢不止,脱肛。 ④配干姜,治下利脓血,色暗不鲜。 ⑤配伏龙肝,治腹中冷痛。 ⑥配补骨脂,治虚寒性月经过多。 ⑦配干姜、粳米、附子,治虚寒泄泻。 ⑧配侧柏叶、乌贼骨,治妇女月经过多。 ⑨配车前子、茯苓,治小便不利。 ⑩配干姜、川连、黄芩,治慢性结肠炎。 ⑾配补骨脂、肉豆蔻、黑芥穗,治慢性肠炎。

方选和验方: ①赤石脂丸(《金匮要略》)治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赤石脂30g,蜀椒30g,乌头(炮)0.3g,附子15g,干姜30g,上5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服1丸,日3服,不知,稍加服。 ②赤石脂禹余粮汤(《伤寒论》)治泻利日久,滑泄不禁:赤石脂(碎)、禹余粮(碎)各500g。水煎去渣,分3次服。 ③桃花汤(《伤寒论》)治少阴病下利脓血者:赤石脂160g(一半全用,一半筛末),干姜14g,粳米30g,上3味,以水1400ml,煮米令熟,去滓。温服140ml,内赤石脂末6g,日3服,若1服愈,余勿服。 ④赤石脂丸(《备急千金要方》)治五劳七伤,每事不如意,男子诸疾:赤石脂、山茱萸各2.1g,防风、远志,天花粉、山药、杜仲、牛膝各1.2g,蛇床子1.8g,天雄、续断、柏子仁、菖蒲各1.5g,石韦、苁蓉各0.6g。研末,炼蜜和枣膏为丸,如梧桐子大。空心,每服5丸,日3次。 ⑤赤石脂散(《千金翼方》)治痰饮吐水及下利:赤石脂500g,捣筛为散,服6g,日3,酒饮,并可下之,稍稍渐加之2g,服尽500g。 ⑥赤石脂汤(《备急千金要方》)治下焦湿热,下痢脓血,烦闷恍惚:赤石脂110g,乌梅20枚,栀子14枚,白术、升麻各42g,干姜28g,廪米.30g。水煮米熟煎药服。 ⑦赤石脂散(《圣惠方》)治反胃:赤石脂60g(好腻无砂者)。捣罗研,以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腹,以生姜汤下10丸,加至20丸。 ⑧赤石脂散(《太平圣惠方》》治妇人漏下不止,腹内冷痛:赤石脂、慎火草、当归、鹿茸、龙骨、阿胶各30g,研为散,每服6g,温酒调下。 ⑨《圣惠方》:“治妇人久赤白带下:赤石脂30g,白芍30g,干姜(炮裂,锉)30g。上药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以粥饮调下6g。” ⑩赤石脂丸(《圣济总录》)治血痔下血至多:赤石脂、白矾(烧令汁尽)、龙骨各45g,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研)100枚,上4味,捣罗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空心枣汤下20丸,日再,以差为度。 ⑾赤石脂散(《小儿药证直诀》)治痢后,躽气下,推出 不入:赤石脂(拣去土)、伏龙肝各等份。上为细末,每用1.5g敷肠头上,频用。 ⑿《本草衍义》:“治大肠寒滑,小便精出:赤石脂、干姜各30g,胡椒15g。同为末,醋和丸梧子大。空心及饭前米饮下50~70丸。” ⒀《全国中草药汇编》:“治皮肤溃疡,疖肿:赤石脂、白芷、鸡内金、红丹、龙骨各3g,枯矾6g,熟石膏4.5g,冰片1.2g。将鸡内金煅制成赤褐色后,与上药共研末过200目筛。冰片加少许药粉研末,混合搅拌均匀成散,外撒患处包扎1~3日换药1次。” ⒁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治外伤出血:赤石脂8份,五倍子6份,松香6份。共研细末,撒于伤口,加压包扎。” ⒂《陕西中医验方选编》:“治水泻:赤石脂16g,车前子9g,禹余粮15g,广木香3g,白术15g,青皮15g,厚朴6g,诃子9g,粟壳15g,胆南星6g。共研为细末,姜汁为丸,如绿豆大,1岁小儿每次服3~4丸;3~5岁小儿每次服5~7丸;成人每次可服15~20丸。开水送下。” ⒃湖北中医杂志 1991;(1):“治滑精:赤石脂90g,禹余粮45g,黄连、黄柏、生栀子、龙胆草各6g,知母9g,肉桂(后下)1.5g。水煎服。” ⒄湖北中医杂志 1991;(1):“治崩漏:赤石脂、禹余粮各90g,苎麻根30g,党参、炒杜仲各15g。水煎服。”

单方应用:①《斗门方》:“治小儿疳泻:赤石脂杵罗为末如面。以粥饮调1.5g服。或以京芎等份同服。” ②《全国中草药汇编》:“治溃疡不敛:赤石脂适量,石粉敷患处。”

医药家论述

①李杲:“赤石脂,其用有二,固肠胃有收敛之能,下胎衣无推荡之峻。” ②李时珍《纲目》:“五色脂,涩而重,故能收湿止血而固下。甘而温,故能益气生肌而调中。中者,肠胃肌肉惊悸黄疸是也。下者,肠澼泄痢崩带失精是也。五种主疗,大抵相同,故《本经》不分条目。《别录》虽分五种,而性味主治亦不甚相远,但以五味配五色为异,亦是强分尔。赤白二种,一入气分,一入血分,故时用尚之。”“仲景桃花汤,治下利便脓血者,取石脂之重涩,入下焦血分而固脱,干姜之辛温,暖下焦气分而补虚,粳米之甘温,佐石脂而固肠胃也。” ③张璐《本经逢原》:“赤石脂功专止血固下。《本经》养心气,明目益精,是指精血脱泄之病而言,用以固敛其脱,则目明精益矣。疗腹痛肠澼等疾,以其开泄无度,日久不止,故取涩以固之也。治产难胞衣不出,乃指日久去血过多。无力进下,故以重以镇之也。东垣所谓胞衣不出,涩剂可以下之。设血气壅滞,而胞衣不出,又非石脂所宜也。” ④黄宫绣《本草求真》:“赤石脂与禹余粮、粟壳皆属收涩固脱之剂,但粟壳体轻微寒,其功止入气分敛肺,此则甘温质重色赤,能入下焦血分固脱,及兼溃疡收口,长肉生肌也。禹余粮甘平性涩,其重过于石脂,此则功专主涩,其曰镇坠,终逊余粮之力耳,是以石脂之温,则能益气生肌;石脂之酸,则能止血固下。至云能以明目益精,亦是精血既脱,得此固敛,始见目明而精益矣。催生下胎,亦是味兼辛温,化其恶血,恶血去则胞与胎自无阻耳。故曰:固肠有收敛之能,下胎无推荡之峻。”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嘉慕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赤石脂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嘉慕;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5704.html

赞一下 ()

精彩相关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