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黑大豆皮
名称出处:《纲目》
概况异名:黑豆衣(《江苏植物药志》)。
基源:为豆科大豆属植物大豆中的黑色种子的皮。
原植物:大豆Glycine x(L.)Merr.
余项参见“黑大豆”条。
生药制法:取黑大豆用清水浸泡,待其发芽后,搓下种皮,晒干。药材主产于江西、江苏。
鉴别:种皮多卷成不规则的碎片,外表面棕黑色或黑色,常附有一层灰白色的物质,较大碎片可见长环形的种脐,内表面暗灰色至暗棕色,光滑。
化学性质种皮含矢车菊甙(Chrysanthemin)和飞燕草素-3-葡萄糖甙(Delphinidin-3-monoglucoside)、果胶、乙酰丙酸(Levulinic acid)和多种糖类。
参考文献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2390。
药性性味:①《饮片新参》:“微甘,凉。” ②《药材学》:“性温,味甘。”
功效:养血疏风。
主治:阴虚,烦热,盗汗,眩晕,头痛。 ①《纲目》:“生用疗痘疮目翳,捣烂敷小儿尿灰疮。” ②《随息居饮食谱》:“止盗汗。” ③《饮片新参》:“清脑、疏风热,治头痛。” ④《现代实用中药》:“为清凉性滋养强壮药,有解毒利尿作用。” ⑤《药材学》:“养血祛风,明目益精。治阴虚烦热,多汗盗汗,头晕,目昏,风痹。” ⑥《全国中草药汇编》:“养血祛风,主治阴虚盗汗、虚热、烦躁、头晕目昏,血寒,风痹。”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
临床应用单方应用:①《全国中草药汇编》:“治阴虚盗汗,虚热,烦躁,头晕目昏,血寒风痹:黑大豆衣6~12g,水煎服。” ②《草木便方》:“治痘疮目翳:黑大豆皮,水煎服。”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开霁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黑大豆皮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开霁;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5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