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丽江山慈菇


药材名称:丽江山慈菇

名称出处:《中药志》

概况

异名:草贝母、假贝母(云南)。

基源:为百合科山慈菇属植物山慈菇的鳞球茎。山慈菇属全世界约12种,分布于非洲至新西兰;我国产1种,药用。

原植物:丽江山慈菇Iphigenia indica(L.)Kunth(Melanthium indicum L.:Anguillaria indica(L.)R.Br.;Lloydia melanantha Lévl.),又名益辟坚,闹狗菜(云南)。

形态:具鳞茎草本,鳞茎球形,直径7~15mm,皮灰褐色。茎高12~25cm,具叶。叶条形,长6~10cm,宽3~10mm。花数朵,伞房状排列,花梗直而上举,长1~3cm,基部有苞片;花被片6,黑紫色,条状倒披针形,基部渐狭似爪,长7~10mm,早落;雄蕊6,花丝长约为花被片的1/3,具腺毛,花药长0.7mm;子房椭圆形,长约2.5mm,花柱短,柱头3。朔果倒卵形,长达10mm,室背开裂。花果期6~7月。(图见《我国高等植物图鉴》.第5册.440页,图7709)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1900~3300m的草地及沟边。分布于四川西南部,云南中部至西北部。

生药

采集:10月植株大部枯萎时采收,挖取地下鳞茎,除去茎叶,须根和泥土,晒干。药材生产于云南、四川西南部、贵州西部。

鉴别

性状:球茎不规则圆锥形,直径0.7~2cm,高1~1.5cm,顶端渐尖,基部常脐状凹入或平截;表面黄白色或灰黄棕色,光滑,一侧有自基部仲至顶端的纵沟。质坚硬,碎断面角质样或略带粉质,类白色或黄白色。味苦、微麻。

显微 球茎横切面:表皮细胞1例,细胞扁平,长30~60μm,厚18~23μm。其内为宽广的薄壁组织,有外韧型维管束稀疏散在,每束有导管3~7个,直径9~45μm。本品薄壁细胞含淀粉粒,多单粒,不规则圆形,脐点星状或点状,多数淀粉已糊化。(图见《中药志》.第1册.第2版.438页.图343)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化学性质

球茎中含秋水仙碱(Colchicine)约为0.1%,还含β-光秋水仙碱(β-Lumicolchicine)等4~5种生物碱。国外产的球茎及叶,茎种子中含秋水仙碱、角状水仙碱(Ornigerine)、β-光秋水仙碱、N-甲酰-N-去乙酰秋水仙碱(N-Formyl-N-deacetylcolchicine)

参考文献

新华本草纲要.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534。

药性

性味:苦,温。有毒。 ①《云南中草药选》:“苦,温。有毒。” ②《中药志》:“苦,温。有毒。”

功效:止咳,平喘,抗癌,镇痛。

主治:支气管炎,哮喘,痛风,乳癌,鼻咽癌,唾腺肿瘤,疮疡,瘰疬,皮肤肿块。 ①《云南中草药选》:“散寒,平喘,止咳化痰。治气管炎,哮喘。” ②《全国中草药汇编》:“止咳平喘,抗癌。治支气管炎,哮喘,痛风,乳癌,鼻咽癌,唾腺肿瘤。” ③《中药大辞典》:“治支气管炎,哮喘,乳癌,鼻咽癌。” ④《新华本草纲要》:“拔毒消肿,软坚散结。治痈肿,疮疡,瘰疬,皮肤肿块。”

用法用量:内服:研粉,0.3~0.6g,加适量蜂蜜蒸服。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全国中草药汇编》:“治乳腺癌:先将草贝母研成40~80目粉末,每罐投料30kg,加85%乙醇50kg提取,再用工业氯仿提出,至皆出秋水仙碱,再加工成秋水仙酰胺注射液。每次用量10~20mg,加于5%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总量为200~300mg,为1疗程,个别病例总量可用到400~450mg。”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丁欣怡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丽江山慈菇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丁欣怡;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5672.html

赞一下 ()

精彩相关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