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大黄药


药材名称:大黄药

名称出处:《中药志》

概况

异名:大黑头草、黄药(云南思茅),垂衣香薷、吊吊黄、小香薷、一号黄药(云南红河)。

基源:为唇形科香薷属植物大黄药的全草。香薷属全世界约40种;我国约32种,不少种类入药。

原植物:大黄药Elsholtzia pen flora W.W.Smith(Aphanochilus pen florus(W.W.Smith)Kudo),又名垂花香薷(《我国经济植物志》),野芝麻、野紫苏(云南)。

历史:本品为云南苗族地区广泛使用的常用草药。用于治疗感冒咽喉肿病、咳嗽、痛疖、走黄(炭疽病),也用于 牲畜时的消毒物。常与其它草药配伍制成黄石感冒片、复方抗炎片,治上感消炎效果尤佳。《云南思茅中草药选》称此药为黄药、大黑头草《红河中草药》及《云南中草药》称为大黄药,《我国药典1977年版》收载。目前云南的红河、思茅、文山、大理、保山、临沧等地民间多自采自用。

形态:亚灌木,高1~2m,全株有香气。小枝四棱形,干时紫褐色,幼枝疏被灰白色微柔毛及腺点。单叶对生,叶片膜质,披针形,长6~20cm,宽2~4cm,顶端渐尖,基部渐狭,楔形或钝圆,边缘具整齐细密的小锯齿,叶面绿色,除叶脉上被尘土状微柔毛外,余无毛,背面绿色,被腺点。穗状花序顶生或腋生,由具6~12花近无梗的轮伞花序所组成,位于穗状花序下部的轮伞花序疏离,向上渐次靠近;苞片钻形,长5~6mm,超过花冠,花在开放时悬垂;花萼钟形,外面在基部以上被疏柔毛,内面仅在齿上被疏柔毛,萼齿5,三角状钻形;花冠稍长于萼,近无毛,冠檐二唇形,上唇顶端微缺,下唇3裂,中裂片近圆形;雄蕊苞,前对较长,微外露;花柱稍长于雄蕊。小坚果,长圆形,棕黄颜色。花期9~10月,果期10月至翌年1月。(图见《中药志》.第4册.第2版.42页.图156)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1100-2400m的土壤肥沃的山坡、沟边,沼泽地及草丛林边。分布于云南西部。

生药

采集:夏、秋季采收,洗净,阴干或鲜用。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化学性质

含挥发油约0.5%,以及鞣质、有机酸、氨基酸等。

参考文献

中药志.第4册.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161。

药性

性味:辛,温。

功效:祛风散寒,解热止痛。

主治:疟疾,流感,感冒,咽喉炎,扁桃体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外用:捣烂敷。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①《红河中草药》:“防治炭疽病流行性感冒:大黄药(干品)10~15g。水煎服。” ②《红河中草药》:“海风湿关节痛:大黄药(干品)10~15g,水煎服。外用鲜品捣烂酒炒热敷。”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博新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大黄药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博新;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5654.html

赞一下 ()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