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白兰花


药材名称:白兰花

名称出处:通称

概况

基源:为木兰科含笑属植物白兰花的花。含笑属全世界约50种,我国约32种。

原植物:白兰花Michelia alba DC.,又名白兰、白玉兰(《广州植物志》),白玉兰、白缅花、缅桂花(云南),黄桷兰(四川)。

形态:常绿乔木,高达10~20m(江、浙等地气候较冷,常呈灌木状)。树皮灰色;幼枝和芽被白色柔毛 叶薄革质,互生,卵状椭圆形或长圆形,长10~25cm,宽4~9cm,两端均渐狭,两面无毛或于下面被疏毛,小脉网状;叶柄长1.5~2cm,有短的托叶痕迹,约为柄全长的1/3或1/4。花白色,单花腋生,极香;花被片10以上,披针形,长3~4cm,宽3~5mm;雄蕊多数,多列,花丝扁平;雌蕊群有长约4mm的柄,心皮多数,胚珠在每心皮内多于2,螺旋状排列于延长的花托上,子房被毛,柱头头状,果实由多数开裂的心皮组成,通常不结实。花期7月。(图见《我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793页.图1588)

生境与分布:生于湿暖地带的路旁或庭园中。华东和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地均有栽培。原产印度尼西亚、爪哇。

生药

采集:夏末秋初花开时采收,晒干或鲜用。

贮藏:晒干用者置阴凉干燥处,防霉。

化学性质

白兰花的挥发油含23种成分[1,2]。主要是dl-α-甲基-丁酸甲酯(43.5%)、和芳樟醇(Linalool)76.29%[3]、另有醋酸甲酯、异丁酸甲酯、丁酸甲酯、丙酸甲酯、乙酯乙酯、α-丙烯酸甲酯、己酸甲酯、戊酸正丁酯、β-水芹烯(β-Phellandrene)、β-蒎烯、月桂烯(Myrcene)、柠檬烯、苯甲酸甲酯、十一烷、罗勒烯,沉香醇(Agarol)、别罗勒烯(Allocimene)和异松油烯(Terpinolene)。

附 白兰花叶含生物碱、挥发油、酚类、鲜叶含油0.7%,油主要成分为芳樟醇、甲基丁香油酚(Methyleugenool)和苯乙醇。根和茎皮含黄心树宁碱(ushinsunine)、氧化黄心树宁碱(Oxyushinsunine)、柳叶木兰碱(Salicifoline)和白兰花碱(Michelahine)[4]。

参考文献

[1] 化学通报 1984;(4):30。[2] 化学通报 1981;(9):521。[3] 有机化学 1984;(4):275。[4]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703。

药性

性味:苦、辛,微温。 ①《四川中药志》:“苦,微温。” ②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辛,温。” ③《重庆草药》:“苦、辛。” ④《中药大辞典》:“苦、辛,温。” ⑤《全国中草药汇编》:“苦、辛,微温。” ⑥《四川中药志》:“辛、苦,平。”

功效:化湿,行气,化浊,止咳。

主治:湿阻气滞,胸闷腹胀,白带,白浊,鼻炎,咳嗽。 ①《四川中药志》:“治白浊及女子白带。” ②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行气化浊,止咳。治前列腺炎,妇女白带,小儿支气管炎,虚劳久咳。” ③《全国中草药汇编》:“芳香化湿,止咳化痰。治支气管炎,百日咳,胸闷,口渴,前列腺炎,白带。” ④《香港中草药》:“治中暑头晕胸闷。” ⑤《四川中药志》:“芳香化湿,行气通窍,用于湿阻中焦,气滞腹胀,脾虚湿盛的带下及鼻炎等。”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①配榕树叶、地龙,治老年慢性气管炎。 ②配薏苡仁、白扁豆,治脾虚湿盛型白带。 ③配桃金娘、胡颓子,治慢性气管炎。

方选和验方: 《我国药用花卉》:“治脾虚湿盛型白带:白兰花10g,薏苡仁30g,白扁豆30g,车前子5g。水煎服。”

单方应用:《我国药用花卉》:“治咳嗽、百日咳:白兰花5~7朵。水煎,调蜂蜜适量服,每日1剂。或白兰鲜花30g,蜂蜜45g,加水60ml,隔水炖服,连续4~5天。”

食疗:白兰花猪瘦肉汤(《中华食物疗法大全》)治妇女白带过多,男子淋浊及前列腺炎,支气管炎,咳嗽,咳痰:鲜白兰花30g(干品10g),猪瘦肉200g,煨汤,水稍滚时加入白兰花,饮汤食肉。

参考文章白兰花越冬的注意事项观赏园艺白兰花的浇水注意事项观赏园艺北方种植白兰花的五个要点观赏园艺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阳州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白兰花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阳州;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5650.html

赞一下 ()

精彩相关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