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铜藻
名称出处:《我国经济海藻志》
概况基源:为马尾藻科马尾藻属植物铜藻全藻体。
原植物:铜藻Sargassum horneri(Turn.)C.Ag.(Fucus horneri Turn.;Spongocarpus horneri Kutz.)
历史:近代本品作为制作褐藻胶的原料,并作“海藻”药用。参见“海藻”条。
形态:藻体黄褐色,高0.5~2m,可达8m,体质较为纤弱。固着器裂瓣状,上生圆柱形的主干,主干一般为单生,幼期有刺状突起,渐长则除基部和枝的下部仍保留刺外,中上部均变为平滑。幼体的叶连接主干处向下生有纵走的浅沟,这种浅沟在枝上也常出现。藻体长大后,主干上仍保留有基部叶的痕迹,但侧枝与主干的区分不像幼时易于辨别。叶基部的边缘常向中肋处深裂,向上至叶尖则逐渐浅裂并变狭窄,叶尖微钝;叶片长1.5~7cm,宽0.3~1.2cm,中肋至叶尖处渐消失;柄部细长,多在1~2cm间。气囊圆柱状,长0.5~1.5cm,宽0.2~0.3cm,两端尖细,顶端冠一小裂叶,气囊在侧枝上常排列成总状。生殖托圆柱状,两端较细,顶生或生在叶腋内,是马尾藻属中生殖托最长的种类。雄托长4~8cm,径1.5~2mm;雌托长1.5~3cm,径2.0~3.0mm,均见短柄。(图见《我国经济海藻志》.图版Ⅲ.28)
生境与分布:生长在低潮带深沼中或大干潮线下深至4m处的岩石上。分布于我国辽宁、山东、浙江、福建、广东沿海等地。原苏联亚洲部分的千岛群岛,日本和朝鲜也有分布。本种为太平洋西部特有的暖温带性海藻。
化学性质含褐藻淀粉、甘露醇、粗蛋白、1,3,5和2,4,6辛三烯、无机盐、碘[1]、砷[2]和海藻酸[3]、苹果酸[4]。
参考文献[1] 江苏省植物研究所等.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802。[2] CA 1991;114∶97668g。[3] CA 1985;103∶102068r。[4] CA 1993;117∶3986w。
药性性味:《新华本草纲要》:“全藻:咸,寒。”
功效:软坚散结,清热利水,化痰。
主治:甲状腺肿,颈淋巴结肿,水肿。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①《我国药用海洋生物》:“治甲状腺肿、颈淋巴结肿:铜藻、海蒿子各15g,牡蛎30g,夏枯草15g,煎服。” ②《我国药用海洋生物》:“治水肿、小便不利:铜藻、石莼、车前草各15g,煎服。” ③《我国药用海洋生物》:“治疖肿瘿瘤:铜藻、石莼各15g煎服;外用铜藻、石莼(均为鲜品)等量,捣碎敷患处。”
单方应用:《浙江药用植物志》:“治疮毒:铜藻全草适量,煎服,或鲜全草,洗净捣烂敷患处。”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志清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铜藻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志清;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5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