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山黄豆藤
名称出处:《四川中药志》
概况异名:螃蟹眼睛(《中药大辞典》)。野黄豆、野莞豆(《秦岭巴山天然药物志》)。
基源:为豆科鹿藿属植物菱叶鹿藿的茎、叶、根或全草。鹿藿属全世界约150种,我国约12种。
原植物:菱叶鹿藿Rhynchosia lsii Harms
形态:多年生缠绕草本、茎细柔而长。全草密被黄颜色长硬毛及短柔毛。3出羽状复叶,侧生小叶卵形,长3~7.5cm,宽1.5~4.5cm,顶生小叶卵形,或近菱状卵形,长4~10cm,渐尖;叶基生3出脉,上面疏被柔毛,下面较密,有腺点,总状花序腋生,小花梗密被短柔毛;花黄颜色,长0.8~1.1cm;花萼钟状,5裂,二体雄蕊;花柱基部弯曲,被毛,柱头头状,子房上位,胚珠2。荚果红紫色,短长方形或宽椭圆形至倒卵形,种间凹陷,扁平,被短柔毛。种子2粒,黑色,有光泽。花期6~8月,果期8~10月。(图见《中药大辞典》上册.208页.0429条图)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500~1600m的竹林山坡灌丛、路旁。分布于秦岭巴山、四川。
生药采集:全年可采,晒干。
贮藏:置干燥处。
药性性味:苦,平。 ①《四川中药志》:“涩,凉。” ②《重庆草药》:“苦,平。”
功效:除烦解热,宁心定惊。
主治:小儿高热惊风,咳嗽,老人心悸,心慌。 ①《四川中药志》:“清热。治老人心跳,心累及小儿惊风。” ②《重庆草药》:“除风解热。治小儿风热咳嗽,各种惊风,黄七风(初生儿五至七天,全身发黄,高热惊风,口吐白泡,不食)。”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
使用注意:无热者忌用。 《四川中药志》:“无热者忌用。多服致哑。”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①《四川中药志》:“治小儿风热,不吮乳和吐白沫:山黄豆藤3g,银花藤3g,土藿香3g,五匹风3g。水煎服。” ②《四川中药志》:“治心累心慌:山黄豆藤10g,竹叶心10g,八角枫根10g,夜交藤10g。炖猪肉服。”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浩淼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山黄豆藤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浩淼;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5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