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wudu'e
[外文]:Ly ntria dispar
鳞翅目(Lepidoptera)毒蛾科(Ly ntriidae)果树和林木害虫。又名秋千毛虫、柿毛虫。幼虫取食栎、杨树、落叶松、椴树等林木及苹果、山楂等果树的叶片。传播快,繁殖量和食量都大,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是世界性大害虫。舞毒蛾在不同地区都有一定的嗜食种类。在我国,上列各树种均可能受害,在东北还严重影响柞蚕丝的生产。
形态特征舞毒蛾成虫雌雄异型。雄蛾体长15~22毫米,翅展35~55毫米;体棕褐色或灰褐色;触角栉状,栉齿远比雌蛾的长,褐色至深褐色;前翅暗褐色或褐色,有深色锯齿状横线,中室中央有一黑褐色点,横脉上有弯曲的黑褐色纹;前、后翅反面均为黄褐色。雌蛾体长20~30毫米,翅展55~90毫米;全体黄白色或淡灰黄颜色,头部色略深,腹末端着生浓密的棕黄颜色绒毛,前翅的斑纹与雄虫的相似,但前、后翅的外缘每两脉脉间均有一个黑褐色斑点。卵块密被棕黄颜色绒毛,每块有卵数百以至千余粒,卵粒圆形,直径1.3毫米。幼虫1龄时体上刚毛甚长,刚毛中部具泡状扩大部分,利于随风扩散迁移,秋千毛虫由此得名。老熟幼虫体长50~70毫米,黄褐色至灰黄颜色,各节背、侧面均具毛瘤,由前向后排成6列,背面的两列毛瘤色泽鲜艳,前5对为蓝色,后7对为红色。背面毛瘤刚毛较短,侧下方的一列刚毛最长,灰褐色。蛹长19~34毫米,红褐色至黑褐色,被锈黄颜色毛丛(见图)。
分布与生活习性舞毒蛾在我国分布广泛;欧洲,非洲,亚洲的日本、朝鲜等国也有。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卵内越冬,5~7月为幼虫为害期。初龄幼虫在嫩叶上取食;2龄以后,大多数幼虫白天迁移至树干裂缝、树洞或石块下等处栖息,晚间上树取食;末龄幼虫食量较大。1条幼虫一生可取食近1平方米的树叶。雄幼虫通常5龄后老熟;雌幼虫6龄老熟,有时还能多脱一次皮。6月中旬老熟幼虫开始以少量丝固定于枝叶间、树干裂缝、树洞里或石块下化蛹,蛹期10~18天。 7月上旬成虫开始羽化产卵,产卵场所和化蛹场所大体相同。雄虫十分活跃,白天常在林间成群飞舞,飞行姿态颇似蝶类,舞毒蛾即以此得名。雌虫只在夜间飞翔,但美洲产雌蛾不能飞翔。两性均有一定趋光性,雌虫的上灯量较雄虫略多。雌性引诱现象显著。舞毒蛾的大发生与林分状况及气候、天敌,特别是寄主植物的营养状况密切相关,并表现出一定的周期性,通常在郁闭度低(0.2~0.5)的单层林发生频繁而严重,郁闭度大的复层林则较少大发生。天敌种类甚多,我国主要有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和梳胫饰腹寄蝇毒蛾蜉寄蝇及绒茧蜂等。
防治方法可于秋冬时节或早春刮除卵块,并集中烧毁;或用黑光灯于成虫活动期进行诱杀。当树叶可能严重被害时,可用杀虫剂在幼虫4龄前进行喷洒:在幼虫1~3龄时,喷洒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或苏云金杆菌制剂;也可用高浓度的触杀剂喷涂于树干上毒杀幼虫。美国已人工合成顺7、8-环氧-2-甲基十八烷舞毒蛾性引诱物。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温纶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舞毒蛾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温纶;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5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