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酸模


药材名称:酸模

名称出处:《本草经集注》

概况

异名:须、薞芜(《尔雅》),山大黄、当药(《本草拾遗》),山羊蹄、酸母(《纲目》),牛耳大黄、酸汤草、黄根根(《贵州民间方药集》),酸姜,酸不溜、酸溜溜(《东北药用植物志》),莫莱、酸木通(《我国土农药志》),鸡爪黄连(《浙江民间草药》),田鸡脚、水牛舌头、大山七(《湖南药物志》),癣草(河南),活血莲(江西)。

基源:为蓼科蓼属植物酸模的根。

原植物:酸模Rumex acetosa L.

历史:本品始载于《本草经集注》,在羊蹄的附下有:“一种极似羊蹄而味酸,呼为酸模,根疗疥也。”《大明本草》谓:“所在有之,生山冈上,状似羊蹄叶小而黄,茎叶俱细,节间生子,若茺蔚子。”《本草拾遗》载:“即是山大黄,一名当药,叶酸美,人也采食其英,尔雅须,薞芜,郭璞注云似羊蹄而叶细,味酸可食,一名蓚也。”《纲目》云:“平地也有,根、叶、花形并同羊蹄,但叶小味酸为异,其根赤黄颜色,连根叶取汁,炼霜,可制雄汞。”所述均指本种。

形态:多年生草本,高可达1m。根肥厚,黄颜色。茎直立,通常不分枝,无毛或稍有毛,具沟槽,中空。单叶互生,叶片卵状椭圆形,长5~15cm,宽2~5cm,先端钝或尖,基部箭形或近戟形,全缘,有时略成波状;茎上部叶较窄小,披针形,无柄且抱茎,茎生叶具长柄,托叶鞘膜质,斜形,以后破裂。花单性,雌雄异株,花序顶生,狭圆锥状,分枝稀,花数朵,簇生,雌花花被6,椭圆形,排成两轮,内轮花被长约3mm,外轮稍狭小;雄蕊6,花丝短;雌花外轮花被反折向下,紧贴花梗;内轮花被直立,花后膨大,包被果实,径约5mm,圆形,有1不明显的瘤状突起,子房三棱形,柱头呈笔状,紫红色。瘦果,圆形,具3棱,黑色而有光泽。花期5~6月,果期7~8月。(图见《中药大辞典》.下册.5288条图)

生境与分布:常生长于路边,山坡、湿地。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生药

采集:夏、秋季采挖根部,除去泥杂,洗净晒干。

化学性质

根含鞣质7.6%~27.5%[1],大黄酚甙(Chrysophanein)19.3毫克%[2],金丝桃甙[1]。根及根茎含大黄酚、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尼泊尔酸模素(Nepodin)(1),鞣质[3]。

附 叶含维生素C[3]。

参考文献

[1]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2533。[2] CA 1966;64(6):8547f。[3] 药学学报 1981;16(4):289。

药性

性味:酸,寒。 ①《本草经集注》:“酸。” ②《日华子本草》:“味酸,凉。” ③《纲目》:“微苦。” ④《全国中草药汇编》:“酸、苦,寒。”

功效:清热,利尿,凉血,杀虫。

主治:热痢,淋病,小便不通,吐血,恶疮,疥癣。 ①《本草经集注》:“疗疥。” ②《本草拾遗》:“主暴热腹胀,生捣汁服,当下痢。杀皮肤小虫。” ③《日华子本草》:“治小儿壮热。” ④《纲目》:“去汗斑,同紫萍捣擦数日即没。” ⑤《贵州民间方药集》:“利便,解热,利尿,治五淋。” ⑥《本草推陈》:“治痢疾初起,里急后重,排便不畅时作轻泻剂。” ⑦《全国中草药汇编》:“凉血,解毒,通便,杀虫。治内出血,痢疾,便秘,内痔出血;外用治疥癣,疔疮,神经性皮炎,湿疹。”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2g;或捣汁。外用适量,捣敷,或捣汁或干根用醋磨汁涂患处。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山东中草药手册》:“治吐血,便血:酸模4.5g,小蓟、地榆炭各12g,炒黄芩9g。水煎服。”

单方应用:①《湖南药物志》:“治小便不通:酸模根9~12g。水煎服。” ②《浙江民间草药》:“治目赤:酸模根3g。研末,调人乳蒸过敷眼沿,同时取根9g煎服。” ③《浙江民间草药》:“治疮疥:酸模根,捣烂涂擦患处。” ④《福建药物志》:“治白血病出血、月经过多:酸模15g,水煎服。体虚者,加人参、茯苓、白术各9g。”

参考文章酸模的作用和功效中医中药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智胜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酸模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智胜;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5422.html

赞一下 ()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