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美丽的大青山北麓的土城梁村,离呼和浩特市仅约25公里。向北,便可欣赏到广袤无垠的草原风光;更远处,则是充满粗犷与神秘的沙漠。令人惊叹的是,如此低调的黄土高坡,却曾孕育过北魏的重要军事基地——武川镇。百姓感叹其为“王气所聚”,只因此地诞生了北周、隋、唐三代皇族,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据传,曾有一位术士在武川镇时,发现自己的相书出现异常。按相书所述,无论街头巷尾还是小衙门内,皆可见帝王将相。这让他感到困惑不已,于是决定烧毁相书。虽然此传说未必真实,但六镇的确涌现出众多影响我国历史进程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公元398年,北魏攻占中原大片土地后,将首都定于平城(今山西大同)。为抵御柔然等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保护平城安全,北魏在长城沿线设置了六大军镇,其中具有影响力的便是武川镇以及其他五镇:沃野、怀朔、抚冥、柔玄、怀荒,统称为北方六镇。
孝文帝,北魏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自太和十七年(493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以后,北方六镇的地位急剧下降。这些曾经保卫边疆的勇士们逐渐被忽视,成为了孝文帝汉化政策的牺牲品。地理位置的差异使得政治地位的鸿沟愈发明显,“留在京城的人可以得到上品通官的待遇,而驻扎在边疆的人则被划分为另类。”身处繁荣昌盛的中原,人们很难想象到边塞的荒凉与艰苦。
六镇的军将不仅失去了昔日的荣光,镇兵镇民更是被归入了贱民的行列。原为士人的六镇守镇者成为了低下的军人,他们以酒浇愁,建立起义父、义兄、义子的深厚情谊。面对社会底层的巨大压力,这种强烈的反弹和团结精神无人能敌。他们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紧密的家族联系以及长期累积的愤懑情绪,使得这片曾为北魏重要防线的土地逐渐变成了最不稳定的区域。
正光五年(524年)三月,沃野镇下辖的高阙戍戍主对下属过于严苛,引发了镇民破六韩拔陵的起义。他杀死戍主,占领沃野镇,拉开了六镇大起义的序幕。随后,战火迅速蔓延至整个北方六镇。六镇军人集团趁机起事,经过一番激烈的军阀斗争,来自怀朔镇的高欢和来自武川镇的宇文泰,最终决定了北魏王朝的命运。
北魏的分裂进一步削弱了北方实力,再加上塞外柔然的崛起和突厥的入侵,以及南朝的无所作为,我国陷入了更为混乱的政治割据状态,国家统一的希望变得更加渺茫。历史在黑暗中艰难前行,期待着一位强势领袖的出现,带领我们走向统一。
西魏大统七年、东魏兴和三年(541年)六月十三日的深夜,西魏冯翊城(即同州)中传来一阵嘹亮的啼哭,杨忠的妻子吕氏生下了一名健康的男孩,他便是日后的隋文帝杨坚。就在此时,一位名为智仙的尼姑从山西赶来,请求抚养杨坚。杨忠深信这位陌生的僧尼,于是将宅院改为尼寺,将儿子托付给智仙照顾。
杨坚家族自五代祖起便在武川镇担任武将,到了杨忠这一代,家族日益壮大。杨忠英勇非凡,足智多谋,跟随宇文泰来到关西,在对抗东魏的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为隋国公。杨坚建立的王朝为何命名为隋朝?正是源于此。杨坚出生在这样一个显赫的家族之中。
在杨忠多年随同宇文泰征战期间,杨坚更多时候与智仙共度时光。智仙根据佛教典故为其取名“那罗延”,寓意勇敢刚强之人。虽然我们无法确定智仙的确切背景,但是无疑对杨坚产生了深远影响,使他成为了一位坚定果敢的勇士。一代英豪宇文泰曾称赞杨坚:“此子风骨,非世间凡夫俗子!”
在杨坚的成长过程中,西魏和东魏之间的战争从未停歇,其中大型战役达五次之多。在多次拉锯战后,战争的天平开始倾向西魏。实际上,在初期与东魏高欢集团对峙时,身处关中的西魏宇文泰集团并未占据明显优势,特别是在军事实力方面,远不及高欢的部队。当时,经历过六镇起义的鲜卑武装中有二十余万投靠了高欢,而宇文泰仅能指挥约一万兵力。
宇文泰,南北朝时期杰出的军事家、军事改革家、统帅。
宇文泰的武川军人集团实力尚弱,尤其鲜卑军队人数稀少。为了稳固关中统治,对抗高欢,不得不寻求关中豪强大族的支持。自西魏大统九年起,宇文泰展开军制改革,广泛招纳关陇豪强大户,扩充军队人数。至西魏大统十六年,顺利建成府兵制度,将先前分散的武装力量整合成高效的组织体系。
宇文泰身为八柱国大将军之首,另有七位柱国及十二位大将军,这些将领构成了府兵制度中的主要带兵群体。杨坚之父杨忠亦位列十二大将军之中。府兵制度使得西魏军队实力不断提升,既能抵抗东魏,又在军事策略上越发占有优势。
杨坚定力于征战之事,此时的高欢与宇文泰均已辞世,其子高洋和宇文觉分别创建了北齐和北周。两位新皇的战争依旧持续。独特的成长环境启示着杨坚出色地应对战争,连续受封为车骑大将军、骠骑大将军,证明了他卓越的军事才干及其无形的领袖魅力。杨坚非凡的领导才能深获独孤家族的赞誉,于是促成一项重大政治联姻,令杨坚迎娶了独孤家族的第七女。
其岳父独孤信是西魏功勋卓著、位列府兵制度较高层的八大柱国之一,出身于鲜卑贵族大家庭,深受宇文泰器重。独孤信家族源远流长,其先辈曾是鲜卑部落首领,家族地位尊贵。独孤信本人亦出生于武川镇,后随宇文泰迁往关西。独孤信的长女嫁给了宇文毓,后成为北周明敬皇后;第四女则嫁给李虎之子李,即日后建立唐朝的唐高祖李渊之父;而第七女则嫁给了杨坚,后成为隋朝的文献皇后。独孤家族因此诞生了三位皇后。
在北周乃至更早的西魏时期,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的联姻极为常见,这得益于宇文泰的治国理念。宇文泰以儒家经典《周礼》为基础,改革中央官制,赢得汉族豪强与士人的拥护;同时,赐予部分汉族军将鲜卑姓氏,实现胡汉交融。杨坚家族便被赐予“普六茹氏”。由此,关陇集团作为一个胡汉势力结合的政治联盟,登上了历史舞台。
著名的“关陇集团”,其地理范围覆盖了今天的陕西以及甘肃部分地区。在宇文泰率领大军抵达并稳固关中局势之后,该集团逐渐融入宇文泰的政治体系,成为了他倚重的主要力量。其中,集团成员多为府兵中的高级将领或中级将领。可以说,整个关陇集团便是宇文泰的有力支持者与决策者。他们的意愿,往往能直接反观至北周王朝的统治观念。
时间推进到公元577年年初,南北两大势力——北周与北齐之间的决斗正式打响,此时,战争形势已明显偏向于北周这一方。一方面,得益于府兵制度改革,北周军队战斗力得到提升;而另一方面,更为关键的因素在于北齐内部的混乱与民族矛盾,这些都使得北齐的国力不断削弱,北周军队的进攻只是加速了这一进程。
《历代帝王图》中的隋文帝
关陇集团,由其地域名——关中、陇右而来,原是地区豪强联盟。待得宇文泰携关中军势力稳定局面后,该联盟便成为了宇文泰的政治支柱,其构成来自府兵中的高级将领及中级将领。关陇集团亦可视为宇文泰的统治核心。他们的意志,便是北周王朝的统治意志。
公元577年初,北周与北齐展开决战,局势倒向北周。其利在于,北周军队历经府兵制改革实力不俗;而不利之处在于北齐内部混乱,民族矛盾激化,实力逐渐削弱。北周军队的进攻,只是加速了北齐的崩溃。北周迅速消灭北齐,统一北方,实现了天下三分至南北对峙的转变,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同年,杨坚因战功显赫升任上柱国。更为重要的是,他通过政治联姻再次获得优势。他13岁的长女杨丽华被周武帝选为太子妃,两年后武帝去世,宣帝继位,杨丽华成为皇后,杨坚也因此升任大司马,离较高权力更进一步。
尽管威仪与荣耀高昂,却也使得杨坚处于极度危险之中。随着杨坚政治声誉日隆,周宣帝对他愈发猜忌,甚至威胁要灭杨家全族。一次,周宣帝召见杨坚,并嘱咐侍从如发现异样即刻处死。杨坚入宫后泰然自若,面对周宣帝的责难,他保持沉默,成功逃过一劫。
为了消除周宣帝的猜忌,杨坚主动请缨外调为扬州总管,暂时离开政治中心。在此之前,他曾任职隋州刺史、定州总管和亳州总管,深知北周存在诸多问题,如流民问题、官制问题以及州、郡、县多重管理的混乱问题,这些都可能导致国家衰败。这让杨坚对更高权力产生了强烈,他希望能改变现状,但眼下只能耐心等待。
大象二年(580年)五月,已退位的周宣帝突然病故,留下年幼的静帝,北周的王气逐渐消散。身为静帝外祖父的杨坚,已封为隋王,距离较高权力仅一步之遥。
平定尉迟迥等三个总管的叛乱两个月后,杨坚下令恢复宇文泰等汉族将领的汉姓。例如,杨坚原名为普六茹氏,现已恢复为杨姓,此举意在表明自己是汉族正统的代表,同时也与过去的鲜卑传统划清界限。
开皇元年(公元581年)二月,杨坚废黜北周少数民族君主静帝,即位当皇帝,这标志着众望所归的大隋朝的创立。杨坚竭力宣扬其坚守汉文化的正统地位,是由于他深知作为一名拥有半壁江山的北方帝王并不能满足他的愿望。
以上文字,摘抄自(华夏版五卷本《我国通史·隋唐五代两宋》,主编为卜宪群教授和我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由华夏出版社与安徽教育出版社于2016年5月出版发行。)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阿帆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武川镇竟左右了我国三百多年的历史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阿帆;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