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挖耳草


药材名称:挖耳草

名称出处:《云南思茅中草药选》

概况

异名:一支箭(云南思茅),土黄芩(贵州)。

基源:为唇形科黄芩属植物异色黄芩的干燥全草。

原植物:异色黄芩Scutellaria discolor Will ex Benth.(S.salvia Lévl.),又名紫背草、熊胆草、夜行草(云南),追天花根(广西)。

形态:多年生草本;根茎匍匐,节上密生纤维状须根。茎上升或直立,高5.5~38cm,粗0,8~2mm,密被微柔毛,通常带红色。茎叶2~4对,罕有6~7对,密集于茎基部;叶片坚纸质,椭圆形或卵圆形,长1.5~7.4cm,宽1~4.8cm,先端 或钝,基部心形或浅心形,边缘具波状圆齿;苞叶草质,卵圆形至椭圆形,长0.7~2.5cm,宽0.5~1.5cm。花互生或少数在花序下部者对生,组成背腹向的总状花序或因花序分叉而多少呈锥状;花萼长约2mm,盾片半圆形,高起且外卷,与萼几等长;花冠紫色,长0.9~1.2cm,冠筒长0.7~1cm,基部成膝曲状,由下向上渐渐增大,到喉部径达3mm;冠檐二唇形,上唇盔状,下唇中裂片卵状圆形,两侧裂片卵圆形;雄蕊花丝扁平,中部以下被纤毛;花盘肥厚,倾斜,边缘具淡黄颜色泡状突起;子房具瘤。小坚果成熟时褐色,卵状椭圆形,长约1mm,径约1mm,具瘤,腹面中央隆起,其上有1果脐。花期6~11月。(图见《我国植物志》.第65卷.第2分册.139页.图版27)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610~1800m间的山地林下,溪边或草坡上。分布于云南西部、南部及东南部,广西西部及贵州南部。印度、尼泊尔、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等也有分布。

生药

采集:夏、秋季采收全草,晒干。

药性

性味:苦,寒。 《云南思茅中草药选》:“苦,寒。”

功效:解表退热,消炎解毒。

主治:感冒高热,胃肠炎,咽喉肿痛,疮疖疔毒,中耳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外用:捣汁滴耳。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博康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挖耳草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博康;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5178.html

赞一下 ()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