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乌梢蛇
名称出处:《纲目》
概况异名:剑脊乌梢(《本草衍义》),乌蛇(《药性论》),黑花蛇(《纲目》),
青蛇(《现代实用中药》),乌风蛇、黄风蛇(生物学通报 1958;(2)),青大将(《浙江中药手册》),剑脊蛇(《中药志》),黑乌梢、三棱子(《四川中药志》)
基源:为游蛇科动物乌梢蛇除去内脏的全体。
原动物:乌梢蛇Zaocys dhumnades(Cantor),又名乌峰蛇(陈义《动物学》)。
历史:乌梢蛇首载于《药性论》,谓:“治热毒风,皮肤生疮,眉须脱落,痛痒疥等。”《开宝本草》载:“乌蛇生商洛山。背有三棱,色黑如漆。性善,不噬物。江东有黑梢蛇,能缠物至死,亦此类也。”《图经本草》载:“此蛇不食生命,亦不害人。……其身乌而光,头圆尾尖,眼有赤光。至枯死眼不陷如活者,称之重七钱至一两者为上,十两至一镒者为中,粗大者力弥减也。”《本草衍义》载:“乌蛇脊高,世称剑脊乌梢。尾细长,能穿小铜钱一百文者佳。”《纲目》载:“乌蛇有二种:一种剑脊细尾者为上;一种长大无剑脊而尾稍粗者,名风梢蛇,亦可治风,而力不及。”《本经逢原》载:“……乌蛇主肾脏之风,为紫云风之专药。……而乌蛇则性善无毒耳。”从历代记载看,乌梢蛇的原动物并非一种,但从“背有三棱、剑脊尾细、头圆尾尖”等形态特点分析,古代多使用乌梢蛇入药。现今加工乌梢蛇药材的蛇种比较混乱,我国有些地区将游蛇属(Natrix)和锦蛇属(Elaphe)等多种蛇都加工成乌梢蛇入药。
形态:体长可达2m左右,一般雌蛇较雄蛇为短。头扁圆,眼大,鼻孔大而椭圆。头部与颈部分界不明显。吻鳞微露于头顶;鼻间鳞宽大于长;前额鳞宽大于长,外缘包至头侧;额鳞略呈五角形;眼上鳞宽大;上唇鳞8枚,第4、5枚入眼:颊鳞1枚,与第2、3枚上唇鳞邻接;眼前鳞2~3枚,上缘包至头背;眼后鳞2枚;前颞鳞2枚;后颞鳞2~3枚;下唇鳞10枚,前5枚与咽头鳞相接,第6枚较大。从颈后起背部中央有2~4行鳞片起脊显著。背鳞前段为16行,后段为14行;腹鳞186~205;肛鳞对裂;尾下鳞121~128。体色变异很大,幼体绿色,有4条纵行黑线,成体绿褐、棕褐至黑褐,黑色纵纹不明显,有的个体通体黑褐。是我国蛇类中唯一具有偶数行背鳞的种类。
生境与分布:乌梢蛇广泛生活于平原、丘陵地带,常见于田野、路旁杂草中、水边或庭园附近。主要以蛙类为食,也捕食鱼、蜥蜴等。是无毒蛇,我国除青海、内蒙古、云南、 外,其它各地均有分布,以长江下游诸省较多。
生药采集:春、夏、秋季捕捉。捕后处死,用刀剖开腹部,除去内脏,卷成圆盘,置于铁丝架上,用柴火熏,经常翻动,熏至焦黑,取下晒一、二日便干。药材产于浙江、江苏、湖北、安徽等地。
鉴别
性状:本品多卷成圆盘状,直径16cm,头盘在中央,扁圆似 ,眼大有光泽而不陷,尾渐细,插入外缘的腹腔内,脊部高耸呈屋脊状。通体乌黑色,表面可见菱形细鳞,腹部有排列整齐的肋骨。质坚硬。气腥,味淡。以身干、皮黑、肉黄、脊背有棱、质坚实者为佳。
显微 粉末:黄颜色或淡棕色,气腥,味淡。 ①角质鳞片具折光性,表面隐约可见淡灰色细粒状物,并具纵向条纹,平直或微弯曲。有的表面具极细密的平行纹理。 ②表皮表面观可见密布棕色或棕黑 素颗粒,常连成网状、分枝状或聚集成团。 ③横纹肌纤维侧面观多呈条块状,完整者中段直径31~115μm,有细密横纹,明暗相间,横纹平直或微波状,肌原纤维极细,直径1~2μm。 ④骨碎片呈不规则碎块,骨陷窝长梭形,大多同方向排列,骨小管密而稍粗。(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图365)
加工炮制:常用炮制品有乌蛇、乌蛇肉和酒乌蛇。 ①乌蛇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头、鳞片及灰屑,切段。 ②乌蛇肉 取净乌蛇,用黄酒浸润,闷透后,取出,除去皮骨,切段,晒干。 ③酒乌蛇 取净乌蛇段,喷淋黄酒,拌匀,闷透后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微黄颜色时,取出放凉。每乌蛇100kg,用黄酒20kg。
贮藏:置石灰甏内,可与花椒同放,防蛀,防走油。
化学性质含骨胶原(Collagen)、蛋白质、脂肪、醛缩酶(Aldoluze)等[1,2]。
参考文献[1]中草药学.下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80:1449 。[2]CA1983;98:139754r。
药性性味:甘、咸,平。 ①《药性论》:“甘,平,有小毒。” ②《玉楸药解》:“咸,平。” ③《全国中草药汇编》:“甘,平。” ④《中草药学》:“甘,平,有小毒。”
归经肺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脾二经。” ②《中草药学》:“入肝经。”
功效:祛风除湿,通络定惊。
主治:风湿顽痹,肌肤不仁,骨、关节结核,风疹疥癣,麻风,破伤风,小儿麻痹症。 ①《药性论》:“治热毒风,皮肤生疮,眉须脱落,痒疥等。” ②《开宝本草》:“主诸风瘙瘾疹,疥癣,皮肤不仁,顽痹诸风。” ③《纲目》:“功与白花蛇同而性善无毒。” ④《医林纂要》:“滋阴明目。” ⑤《全国中草药汇编》:“风湿关节疼痛,骨或关节结核,四肢麻木,皮疹搔痒,顽癣。” ⑥《中草药学》:“风湿痛手脚麻木,惊风,癫痫,骨关节结核,疥癣,皮肤瘙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30g;浸酒或焙干研末为丸、散。 外用:烧灰调敷。
使用注意:血虚生风者忌服。 ①《本经逢原》:“忌犯铁器。”
临床应用配伍应用:①配白花蛇、炙蜈蚣,治破伤风惊痫,抽搐。 ②配羌活、秦艽,治风湿性关节炎,偏于风寒、游走不定者。 ③配麻黄、桂枝,治风湿阻络、骨节疼痛、皮肤麻木。 ④配全蝎、白僵蚕,治小儿惊痫、风痰所致的筋脉痉挛及破伤风抽搐。 ⑤配蝉蜕、荆芥,治隐疹,皮肤瘙痒,疥癣。 ⑥配荆芥、蝉蜕、白芍,治慢性湿疹,荨麻疹等
方选和验方: ①乌蛇丸(《圣惠方》)治风痹、手足缓弱、不能伸举:乌蛇90g(酒浸,炙微黄、去皮骨),天南星30g(炮裂),干蝎30g(微炒)、白附子30g(炮裂),羌活30g,白僵蚕30g(微炒),麻黄60g(去根节),防风0.9g(去芦头),桂心30g。上药,捣细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计时候。以热豆淋酒下10丸。 ②乌蛇丸(《圣惠方》)治身体顽麻风:乌蛇60g(酒浸,去皮骨,炙令微黄),防风30g(去芦头),细辛30g,白花蛇50g(酒浸,去皮骨,炙令微黄)天麻30g,独活30g,肉桂30g(去皱皮),枳壳30g(麸炒微黄去瓤),苦参30g(锉)。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食前以温酒下20丸。 ③乌蛇散(《圣惠方》)治妇人风痹,手足顽麻,筋脉抽搐,口眼不正,言语謇涩:乌梢蛇肉(酒拌、炒黄),炮天南星、炒土蜂儿、天麻、麻黄、薏苡仁、川芎各30g,炒全蝎、炒桑螵蛸、羚羊角、桂心、朱砂各15g,酸枣仁、柏子仁、炒当归各1g,麝香0.3g。上为细末。每服3g,食前温酒调下。 ④乌蛇散(《圣惠方》)治疬疡风,斑驳如白癜:乌梢蛇(酒浸、去皮骨、炙微黄)、川芎各90g,秦艽、桂心、防风、人参、栀子仁、白藓皮、丹参、沙参、玄参、升麻、犀角、通草、枳壳(麸炒)、黄芩、白蒺藜各30g,苦参、羌活各60g。上为细末,每服6g,食后温酒调下。 ⑤乌蛇丸(《传信适用方》)治小儿慢惊风:乌梢蛇、炮附子各30g,无浆子(去壳)30个,天麻、炮天南星、白附子、防风、半夏(洗)各15g,全蝎03g,牛黄、朱砂、麝香、雄黄各3g。前9味,酒浸7日,焙干为末,再入余药研极细,糯米粥为丸,黄米大,每服10丸,荆芥煎汤送下,不拘时服。 ⑥黄芪丸(《圣济总录》)治干疥瘙痒久不差:黄芪60g(锉),乌蛇120g(酒浸、去皮骨、炙令黄),川乌头90g(炮裂去皮脐),附子60g(炮裂去皮脐),茵芋60g,石南60g,秦艽60g(去苗)。上7味,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g,食后以荆芥汤下,以差为度。 ⑦三味乌蛇散(《圣济总录》)治一切干湿癣:乌蛇(酒浸,去皮骨、炙)30g,干荷叶15g,枳壳(去瓤、麸炒)1g。上3味,捣罗为散 每服3g,空腹蜜酒调下,日、晚再服。 ⑧定命散(《圣济总录》)治破伤风,项颈紧硬,身体强直:乌蛇(项后取)、白花蛇(项后取,先酒浸,去骨,并酒炙)各6.6cm,蜈蚣1条(全者)。上3味,为细散。每服3~6g,煎酒小沸服。 ⑨乌蛇汤(《秘传眼科龙木论》)治眼外障,痒极难忍:乌梢蛇、藁本、防风、芍药、羌活各30g,川芎、细辛各15g。上为末,每服3g,食后米饮调下。 ⑩乌蛇散(《圣惠方》)治妇人血风瘙痒:乌梢蛇(汤浸、去皮骨、酥拌炒黄)60g,炒白蒺藜、蛇床子、桂心、防风、独活、当归、藁本、细辛、枫香、凌霄花、炒牛蒡子、枳壳(麸炒)、莽草各0.9g,炒全蝎15g。为细末,每服3g,温酒调下。 ⑾乌蛇皂刺散(北京中医杂志 1988年)治骨质增生:乌梢蛇10g,白花蛇1条,皂角刺、豨莶草、透骨草、穿山甲各15g,五灵脂20g,生乳香、生没药各15g,生川乌、生草乌各9g,杜仲15g,细辛10g,威灵仙、仙灵脾各15g。将上药共为细末,置磁碗内,用陈醋或米醋(如局部疼痛发冷者,可用白酒或黄酒)调成糊状,以杏核大小药膏置胶布中央,贴于增生部位及相应穴位上,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⑿乌蛇搜风汤(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8(5))治银屑病:乌梢蛇20~30g,苦参15g,露蜂房5g,蝉蜕15g,白鲜皮20g,金银花25g,槐花15g,丹皮、赤芍、生百部各10g,生地25g,生甘草10g。将乌蛇碎成2~3cm长之小块,放入铁锅内,加少许香油,微火焙,待稍见黄脆即好,碾成细末备用。再将余药水煎分3次服,每日服药2~3次,同时送服乌蛇粉。乌蛇粉先从每次约5~8g服起,渐增至10g或更多。服药期间忌食辛辣、腥膻发物,不可饮酒。20剂为1疗程,若皮损仍未痊愈,可连服2个疗程。 ⒀《常见药用动物》:“治脉管炎:乌梢蛇、附子各20g,赤芍15g,浸于500ml白酒中。2日后饮酒,每日2次,每次100ml。” ⒁《常见药用动物》:“治破伤风:乌梢蛇、白花蛇各15g,蜈蚣1条。加水400m1,煎取200ml,分2次服。” ⒂《圣惠方》:“治紫白癜风:乌蛇肉(酒炙)180g,枳壳(麸炒)、牛膝、天麻各60g,熟地黄120g,白蒺藜(炒)、五加皮、防风、桂心各60g。锉片,以绢袋盛,于无灰酒4L中浸之,密封7日。每温服150ml。忌鸡、鹅、肉、鱼、发物。 ⒃乌梢蛇散(浙江中医杂志 1986;(2))治牛皮癣:乌蛇、白鲜皮、丹参、银花、地肤子各30g,荆芥、防风、蝉衣、苦参、赤芍、连翘各20g,浮萍、紫草各15g,甘草10g。共为末,日服2次,每次9g,开水送服。 ⒄乌梢蛇饮(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1979;(1))治肾炎:乌梢蛇30g,蝉衣30g,浮萍30g,西河柳30g,白鲜皮12g,地肤子12g,蛇床子12g,麻黄6g,晚蚕砂30g。水煎服。
单方应用:①《圣惠方》:“治面上疮及:乌蛇60g,烧灰,细研如粉,以腊月猪脂调涂之。” ②《食治本草》:“治骨、关节结核,乌梢蛇去头、皮、内脏,焙干研粉装入00号胶囊备用。第1周早、晚各服2个胶囊;第2周早、中、晚各服3个,第5周早、中、晚各服4个。”
食疗:①《我国药膳学》:“治风寒湿痹之筋骨疼痛、肢体麻木、屈伸不利、半身不遂,跌打损伤之瘀肿、疼痛及风邪入络之抽搐、惊厥,骨结核、中风后遗症:乌梢蛇1500g,大白花蛇200g,脆蛇100g,生地黄500g,冰糖5kg,白酒100kg蛇炮制后浸酒。” ②《简明中医辞典》:“治风湿痹痛,肌肤麻木,骨关节结核,小儿麻痹症,麻风、皮肤搔痒,疥癣,破伤风:乌梢蛇1条,用好酒500g浸3~4日即成。或用乌蛇肉1条,袋盛,同曲适量置于缸底,糯饭盖之。3~7日酒热,去渣将酒收贮瓶中。每次服1~2杯,每日3次。” ③《普济方》:“治热毒风肿,日夜热痛:大豆(紧小者)、麻子仁各100g,乌蛇(去头尾皮骨)12g。上3味,和匀,蒸熟,将好酒750g淋,凡7、8遍,候冷,量性饮之,常带酒气为好。”
医药家论述①刘若金《本草述》:“按李(时珍)氏谓此种(乌梢蛇)与白花蛇同功,但性善耳。第两种虽味俱甘,皆入血,而白花蛇独兼有咸,则入血而驱风者,乌梢蛇似难与之同,故《本草》所列主治,即有轻重之别也。但方书之用乌者,于他证或与白花蛇合用或分用,且用乌蛇反多于白者,岂以其性善之故,于他证更有攸利欤。” ②张璐《本草逢原》:“蛇,治诸风顽痹,皮肤不仁,风瘙瘾疹、疥癣热毒、眉须脱落,痒等疮。但白蛇王肺脏之风,为白癜风之专药。乌蛇主肾脏之风,为紫云风之专药。两者主治悬殊,而乌蛇则性善无毒耳。”
参考文章乌梢蛇的作用和功效中医中药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高翰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乌梢蛇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高翰;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5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