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尾鸳鸯鱼:别名金鳍稀棘鳚,为鲈形目、鳚科、稀棘鳚属、鳚鱼系列品种,原产于太平洋西部,由印尼巴里岛至萨摩亚,北至琉球群岛,南至大堡礁及拉帕。台湾分布于南部、绿岛及兰屿等地海域。
鱼体前半部分呈灰蓝色,向后逐步过渡为黄蓝色,尾鳍呈叉形。饲养时会经历一次变身。有很强的防御攻击性,用手捕捞时一定要小心,不要会被其使用毒牙攻击,咬伤。
生存环境:海水较大长度:12cm形状分类:梭形颜色分类:黄颜色_蓝色活动区域:中下饲养难度:中等性情习性:领地适宜温度:25℃±2℃酸碱范围:8.2±0.2(PH)硬度范围:8±2(DH)寿命年限:6年食物饲料:杂食叉尾鸳鸯鱼形态特征 >
体延长,稍侧扁。头顶无冠膜,无须。鳃裂下缘恰在胸鳍基上方。下颌两侧之扩大犬齿具深沟和毒腺。背鳍无缺刻,背鳍、臀鳍与尾柄相连。尾鳍截形或成梳状缘,成熟雄鱼尾鳍上下鳍条延长。头及体前部深蓝色,越往后而渐浅,体后半为黄颜色。头部由眼至背鳍起点下方具一蓝缘之黑斜斑,向背鳍延伸而成一短斑。背鳍鲜黄颜色,臀鳍前部淡蓝,后部淡黄,尾鳍淡色,上下缘鲜黄颜色。
叉尾鸳鸯鱼饲养方法 >
野生于泻湖或水深至约30公尺的面海礁石区。其下颌两侧之大犬齿具深沟和毒腺,以防御猎捕者之偷袭。以浮游动物及小型无嵴椎动物为食。建议150L以上活石缸单独饲养。食性杂,可投喂切碎的甲壳类动物的肉、糠虾、海虾及冷冻的植物性饵料。
叉尾鸳鸯鱼雌雄分辨 >
雄鱼通常比雌鱼大一些。
叉尾鸳鸯鱼繁殖方式 >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坚伍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叉尾鸳鸯鱼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坚伍;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48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