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岩青兰


药材名称:岩青兰

名称出处:《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

概况

异名:哈敦-毕日阳古(蒙名),那乌黄乃(藏名)。

基源:为唇形科青兰属植物毛建草的全草。

原植物:毛建草Dracocephalum rupestre Hance(D.altaiense auct.non Laxm.;D.grandiflorum auct.non Linn.;D.imberbe auct.non Bunge),又名毛尖(河北、山西),毛尖茶(山西)。

形态:多年生草本;根茎直,粗约10mm,生出多数茎。茎长15~42cm,疏被倒向的短柔毛,常带紫色。茎出叶多数,柄长3~14cm,叶片三角状卵形,先端钝,基部常深心形或浅心形,长1.4~5.5cm,宽1.2~4.5cm,边缘具圆锯齿;茎中部叶柄长2~6cm,通常长过叶片;花序处之叶变小,具鞘状短柄。轮伞花序密集,通常成头状,稀疏离而长达9cm,成穗状,此时茎的节数常增加,腋多具花轮甚至个别的有分枝花序;花具短梗;苞片大者倒卵形,长达1.6cm,每侧具4~6,小者倒披针形,长7~10mm,每侧有2~3带刺小齿。在萼长2~2.4cm,常带紫色,被短柔毛及睫毛,上唇3裂,中齿宽为侧齿的2倍,下唇2裂,齿狭披针形;花冠紫蓝色,长3.8~4cm,最宽处5~10mm,外面被短毛,下唇中裂片无深色斑点及白色长柔毛。花丝疏被柔毛,顶端具尖的突起。花期7~9月。(图见《我国植物志》.第65卷.第2分册.379页.图版74)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650~2400m(青海达2650~3100m)的高山草原、草坡或疏林下阳处。分布于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青海。

生药

采集:7~8月采全草,洗净,晒干。

药性

性味:甘、辛,凉。 ①《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辛,凉。” ②《内蒙古中草药》:“甘、苦,平。”

归经:《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入肺、胃、脾三经。”

效:清热消炎,凉血止血。

主治:外感风热,头痛寒热,喉痛,咳嗽,黄疸型肝炎,吐血,衄血,痢疾。 ①《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解热消炎。治风热头痛,喉痛咳嗽,外感夹食,胸脘胀满。” ②《内蒙古中草药》:“清热燥湿,凉肝止血。治头痛,黄疸,吐血,衄血,咽痛,痢疾。”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或入丸、散。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治外感夹食,寒热头痛,因胃热而致的呕吐腹泻:岩青兰、香薷、防风、茯苓、蔷薇果各等份。水煎服。”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昆琦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岩青兰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昆琦;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4730.html

赞一下 ()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