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岩败酱


药材名称:岩败酱

名称出处:《内蒙古中草药》

概况

基源:为败酱科败酱属植物岩败酱的全草。

原植物:岩败酱Patrinia rupestris(Pall.)Juss.

形态:多年生草本,高20~60cm。根状茎粗壮,有浓烈的臭酱气味。茎1至数枝丛生,被短糙毛。基生叶丛生,叶柄长2~4cm,或几无柄,叶片倒卵状长圆形至倒卵形,羽状分裂或不分裂而具缺刻状钝齿;茎生叶对生,具短柄或几无柄;叶片长圆形或窄长圆形,长3~7cm,羽状深裂至全裂,具3~6对侧生裂片,裂片条形至线状披针形,边缘具钝齿或全缘。复伞房聚伞花序顶生,花密而小,具3~7枝对生分枝,花序轴和梗均被粗白毛和腺毛,最下分枝处总苞叶羽状全裂;花萼小,萼齿5;花冠黄颜色,漏斗状,基部成短细筒,筒基一侧有浅的囊肿,花冠裂片长圆形至卵圆形;雄蕊4,花丝2长2短;子房下位,圆柱状,基部有小苞片。瘦果倒卵圆柱状,背部贴生有椭圆形大膜质苞片,果苞长圆形至倒卵形,顶端有浅3裂。花期7~9月,果熟期8~9月中旬。(图见《我国高等植物图鉴》.第4册.325页.图6064)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400~1800m的山丘顶部、干燥的石质山坡岩缝、草旬草原、山坡桦树林缘、山沟及杨树下。分布于我国东北及河北、内蒙古、山西。原苏联也有分布。

生药

采集:夏、秋采收,晒干。

化学性质

含挥发油、咖啡酸、绿原酸、山柰酚、槲皮素和芸香甙[1,2]。

参考文献

[1]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347。[2] 新华本草纲要.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497。

药性

性味:苦,寒。

效:清热解毒,活血,排脓。

主治:肠炎,痢疾,阑尾炎,肝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①《内蒙古中草药》:“治慢性阑尾炎:蒲公英60g,甘草60g,岩败酱30g,青木香15g。水煎服。” ②《古蒙古中草药》:“治黄疸:岩败酱、茵陈各15g。水煎服。”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伊博瑾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岩败酱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伊博瑾;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4723.html

赞一下 ()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