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金发草


药材名称:金发草

名称出处:《台湾药材图鉴》

概况

异名:墙头竹、笔仔草、牛尾草(《福建民间草药》),笔茅草、猴毛草、眉毛草、金黄草、胡毛草(《闽东本草》)。

基源:为禾本科金发草属植物金发草的全草,金发草属全世界4种;我国3种。其中有2种入药。

原植物:金发草Pogonatherum paniceum(Lam.)Hack.(Saccharum paniceum Lam),又名竹篙草(《岭南科学期刊7卷》),黄毛草(《广州植物志》)。

形态:多年生草本,具坚硬的根头,有较粗壮的须根。秆细而坚硬,直立,高30~60cm,径1~2mm,具多节,上部各节常多回分枝。叶鞘常短於节间;叶舌甚短或近于无;叶片线形,长1.5~5.5cm,宽1.5~4mm,扁平或内卷。总状花序一枚顶生,细弱,弯曲,乳黄颜色,长1.3~3cm,宽约2mm;小穗孪生于穗轴各节,一无柄,一具柄;无柄小穗长2.5~3mm,基盘具长1~1.5mm,柔毛;第一颖扁平,硝短于第二颖,先端截平并具纤毛,具3~4脉,脉上糙涩;第二颖舟形,与小穗等长,近先端边缘处被长纤毛,具一脉并延伸呈芒:芒长13~20mm,稍曲折;第一小花雄性,有雄蕊2枚;第二小花两性,外稃先端2裂,裂片间伸出细而弯曲的芒,芒长15~18mm,有2雄蕊。有柄小穗较小,第一小花不存在,第二小花两性。花果期4~10月。(图见《我国主要植物图说·禾本科》.1114页.图732)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2300m以下的山坡、草地、路边、溪旁草地的干旱向阳处。分布于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印度、马来西亚至大洋洲也有分布。

药性

性味:甘,凉。

效:清热生津,止渴,退黄。

主治:热病烦渴,黄疸性肝炎,糖尿病。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9g。

临床应用

《广西药用植物名录》:“治脾脏肿大:金发草(全草)。”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温纶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金发草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温纶;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4675.html

赞一下 ()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