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蒟酱叶
名称出处:《唐本草》
概况异名:蒌叶(《纲目》),蒟叶(《本经逢原》),橹叶(《纲目拾遗》),青著叶(《岭南采药录》)。
基源:为胡椒科胡椒属植物蒟酱的叶。
原植物:蒟酱Piper betle L.
余项参见“蒟酱”条。
生药采集:夏、秋间采叶,洗净晒干。药材主产于广东。
鉴别:干燥叶常皱缩成团。叶片卵状长圆形,先端尖,基部倾斜,全缘。表面灰绿色或黄颜色,带有银灰色斑点,背面浅黄绿色,纸质,老叶近革质而稍厚,主脉5条,侧脉网状。叶柄甚长,稍扭曲,有纵皱。气香,味稍咸微辣,略有茶叶味。
化学性质含挥发油,其主要成分为胡椒酚(Chavicol)7.2%~16.7%,蒌叶酚(Chavibetol)2.7%~6.2%,烯丙基焦性儿茶酚(Allylpyrocatechol)0~9.6%,香荆芥酚(Carvacrol)2.2%~5.6%,丁香油酚(Eugenol)26.8%~42.5%,对-聚伞花素(P-Cymene)1.2%~2.5%,1,8-桉叶素(Cineole)2.4%~4.8%,丁香油酚甲醚(Eugenol methyl ether)4.2%~15.8%,石竹烯(Caryaphynene)3.0%~9.8%,毕澄茄烯(Cadinene)2.4%~8.8%[1]。尚含多种游离氨基酸、抗坏血酸、苹果酸、草酸、葡萄糖、果糖、麦芽糖、葡萄糖醛酸等[2]。此外,每100g叶中含Fe25mg[3]。
参考文献[1] CA 1957;51:674d。[2] CA 1959;53:7325h。[3] CA 1957;51:17013b。
药理①抗菌 叶的水提取物及酒精浸膏水提取物在试管内对金黄颜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伤寒杆菌、枯草杆菌及某些真菌有明显抑菌作用,其所含挥发油亦有较弱的抗菌作用。 ②杀虫 挥发油在试管内对原生动物有杀灭作用,对蚯蚓的杀死作用与同剂量的土荆芥油相当。 ③其他作用 对麻醉犬,低剂量挥发油产生暂时性血压降低,切断迷走神经或预先应用阿托品后,降压作用仍存在。大剂量则使血压持久下降,呼吸先兴奋而后突然停止。对两棲类和哺乳类动物心脏,抑制其收缩力及频率。对大鼠及兔离体肠管、大鼠 均有松弛作用,并能抑制乙酰胆硷引起的收缩,对蛙腹直肌亦有抗乙酰胆硷作用。麻醉犬静脉注射挥发油亦可使小肠松弛,并可拮抗乙酰胆硷和氯化钡引起的离体兔肠收缩。
参考文献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2455。
药性性味:辛,温。 ①《唐本草》:“味辛。” ②《本经逢原》:“辛,温。”
效:祛风燥湿,杀虫止痒。
主治:风寒咳嗽,胃痛,风毒脚气,子肿,疥癞,湿疹,脚癣,烫伤。 ①《纲目》:“解瘴疠,去胸中邪恶气,温脾燥湿。” ②《本经逢原》:“下气温中,破痰,散结气。” ③《本草求原》:“洗风毒脚肿,疥癞。” ④《岭南采药录》:“治风寒咳嗽,胞衣不下,马嘴疔及汤火伤。” ⑤《陆川本草》:“治疳疔溃疡,虫牙痛。” ⑥《岭南草药志》:“敷疮毒,熏痔疮,理跌打。” ⑦《广东中草药》:“治妊娠水肿,疖疮,皮肤湿疹,香港脚,胃寒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6g;或捣汁。外用:捣敷,研末撒或煎水洗。
临床应用单方应用:①《岭南采药录》:“治胞衣不下:青荖叶自然汁50ml,与产妇服之,其胞衣即缩小而下。” ②《岭南采药录》:“能杀螆,治马嘴疔及汤火伤:青著叶为末掺之。” ③《岭南草药志》:“治汤火伤:青蒟叶汁,蜜糖。和匀搽患处。”
食疗:《岭南采药录》:“治风寒咳嗽:青荖叶数块,和北杏、猪肉煎汤饮之。”
参考文章蒟酱叶的作用和效中医中药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浩然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蒟酱叶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浩然;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4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