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绣球防风
名称出处:《滇南本草》
概况异名:蜜蜂草、绣球草(云南),包团草(贵州)。
基源:为唇形科绣球防风属植物绣球防风的全草、或果。
原植物:绣球防风Leucas ciliata Benth.(Phlomis ciliata Heyne ex Wall.;P.esquirolii Lévl.),又名紫药(云南),克服拿补(红河哈尼语)。
历史:绣球防风始载于《滇南本草》,其名盖取象于花序之形状。
形态:草本,从纤细根中伸出,高30~100cm。茎直立,或上部多扭曲,通常在上部分枝,偶有自基部分枝,密被贴生或倒向的金黄颜色长硬毛。叶卵状披针形,长6~9cm,宽1~3cm,先端锐尖,基部宽楔形,有远离的浅锯齿;叶柄长0.6~1.0crn,密生金黄颜色长硬毛。轮伞花序腋生,少数着生于枝条的先端,球形,径1.5~2.5cm,多花密集,其下承以多数密集苞片;花萼管状,长约1cm,先端膨大而略折曲,内面在口部密生柔毛,脉10,齿10,刺状,从截平和略偏斜的萼口突然伸长,在果时呈星状开张,长约3mm;花冠白色或紫色,长约2.8cm,冠筒长约1cm,冠檐2唇形,上唇盔状,下唇较上唇长1.5倍,3裂,中裂片倒梯形,先端2圆裂,侧裂片卵圆形;雄蕊4,内藏,花柱丝状,略与雄蕊等长,先端极不等2裂;花盘平顶,波状。小坚果卵珠形,褐色。花期7~10月,果期10~11月。(图见《我国植物志》.第65卷.第2分册.429页.图版83.1-6)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500~2750m路旁、溪边、灌丛或草地。分布于广西西部、四川西南部、贵州西南部及云南。尼泊尔、锡金、不丹、印度东北部、缅甸、老挝、越南北部也有分布。
生药采集:开花时采收全草,切成长约1cm的小段,晒干。药材产于云南。
鉴别:茎略带方形,黄绿色,密被污黄颜色长硬毛,切面中心髓部似通草。叶绿色,多破碎,两面被毛,边缘有锯齿。花轮生于叶腋,如球状,直径1.5~2.5cm,苞片多数,花萼钟形,花冠唇形,多干缩。气无,味辛苦。
贮藏:置干燥处。
药性性味:苦、辛,凉。 ①《滇南本草》:“苦、辛,微寒。” ②《滇南本草图说》:“苦、淡,平。”
效:明目退翳,清热祛风。
主治:雀眼,青盲,翳障,痈疽肿毒,皮炎,疥癣。 ①《滇南本草》:“治小儿雀眼,白翳青盲,杀疳虫。” ②《滇南本草图说》:“治杨梅结毒,痈疽发背,无名肿毒;洗癣疮、疥癞。”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外用:煎水洗。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滇南本草》:“治小儿痞疳攻眼,一切眼疾:绣球防风30g,蛤粉(煅)10g。共研细末。每服1.5g,白羊肝10g,竹刀破,入药在肝内,麻扎,瓦罐内水煎服。”
单方应用:①《云南中草药》:“治小儿肺炎:绣球防风15g。水煎服。” ②《云南中草药》:“治疮痈肿毒:鲜绣球防风30g,水煎服;或火烤取汁涂患处。” ③《云南中草药》:“治皮疹:鲜绣球防风煎水熏洗。”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仝安瑶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绣球防风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仝安瑶;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45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