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甘青青兰


药材名称:甘青青兰

名称出处:《中药志》

概况

异名:知羊故(藏语),杂毕样( )。

基源:为唇形科青兰属植物甘青青兰晒干的带根全草或早春采挖的嫩苗。

原植物:甘青青兰Dracocephalum tangutiicum Maxim.,又名唐古特青兰(植物分类学报)、陇塞青兰(《我国经济植物志》)。

历史:甘青青兰为70年代初期在青海省发掘出来的民间用于防治慢性气管炎的药物。为藏医习惯用药。 藏医院等用于治疗肝炎,胃溃疡等症;幼苗治疗腹水及水肿。常自采自用。现已收载于《我国药典1985年版》

形态:多年生草本,高10~55cm,有多数须根,直径1~2mm,表面黑褐色。茎直立,基部多分枝,四棱形,带紫红色,被倒向柔毛。叶对生,基生叶具长柄,茎生叶柄长3~8mm;叶片羽状全裂,长2~6.5cm,宽1.5~3.5cm,裂片线形,2~3对,与中脉成钝角斜展,长1~3cm,宽1~3mm,两面被白色柔毛,全缘,边缘内卷。轮伞花序生于枝条上部,具1~6朵花,聚成间断的穗状;紫蓝色或暗紫色,苞片似叶,长1~1.5cm,具15脉,外面密被白色柔毛及黄颜色腺点;花冠唇形,长2~2.8cm,外面被短毛,上唇稍弯,顶端2裂,下唇3裂,中裂片较大;雄蕊4,上方两个较长,花丝有毛;雌蕊1,花柱细长,柱头2裂,伸出花冠外。小坚果长圆形,光滑。花期7~8月,果期8~9月。(图见《中药志》.第4册.第2版.53页.图54)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1900~4000m的干燥河谷的谷岸、山野路旁、草滩或高山草地及松林林缘。分布于甘肃西南部、青海东部、四川西部和 东南部。

生药

采集:7~8月采挖带根全草或早春采挖嫩苗,除去泥土和残叶,阴干或切段,晒干。药材产于青海东部及 察隅、丁青和 等地。

鉴别

性状:全株长20~50cm。根状茎直立,簇生许多细长的须根,长2~10cm,直径0.5~1.2mm,黑褐色;质脆,易折断,断面中央有黄颜色木心。茎丛生,四棱形,直径1~3mm,上部被倒向柔毛;表面绿色或紫红色。叶对生,有短柄,完整叶为羽状全裂,裂片2~3对,与中脉成钝角斜展,线形,边缘反卷,宽1~3mm,两面被短柔毛。轮伞花序,苞片长卵形,每侧具2~3线形裂片;花萼筒状,长1~1.5cm,具5裂齿,蓝紫色或黄绿色;花冠唇形,长2~2.5cm。蓝紫色。气清香,味辛微苦。

显微 茎横切面:与香青兰茎的横切面的不同点为环髓薄壁细胞具壁孔。(图见《中药志》.第4册.第2版.图55) 叶(中裂片)横切面:与香青兰叶横切面不同点为:栅栏组织较厚,由2列细胞组成,占叶肉组织的3/5~4/5;腺鳞较小,表面观由6~8个细胞的头和单细胞的柄组成,直径52~77μm,主要分布在下表皮,下表皮密被细长扭曲的非腺毛,多为2~4个细胞,长42~168~238μm,壁较厚,有疣状突起。(图见同上.图56) 根横切面:表皮细胞一列,棕褐色,密被根毛,外皮层的一列类方形排列整齐的薄壁细胞;皮层由10余列薄壁细胞组成;内皮层明显,可见凯氏点。韧皮部狭窄,位于木质部外方。木质部呈二原型,导管、木纤维、木薄壁细胞均木化,导管直径7~21μm,中央为木化的纤维束。(图见同上.图57)

理化:取本品粉末0.5g,加甲醇10ml,浸泡过夜,滤过,取滤液5ml,在水浴上蒸干,残渣用0.5ml甲醇溶解,点于硅胶G板上,以氯仿-甲醇-乙酸(731)为展开剂,展距19cm,在紫外灯下检视。(图见同上.图58)

化学性质

含黄酮、挥发油、氨基酸和甾体化合物。

参考文献

新华本草纲要.第1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432。

药性

性味:甘、苦,寒。

效:和胃疏肝,清热利水,止咳化痰。

主治:慢性胃炎,胃溃疡,肝炎,肝肿大,腹水,浮肿,咳嗽痰多。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5g;或入丸散。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高翰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甘青青兰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高翰;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4575.html

赞一下 ()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