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喜树


药材名称:喜树

名称出处:《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概况

基源:为珙桐科旱莲木属植物喜树的果实或根。

原植物: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 Decne,又名旱莲木(《植物名实图考》)、千丈树(四川)。

形态:落叶乔木,高20~25m;树皮灰色。叶互生,纸质,长卵形,长12~28cm,宽6~12cm,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全缘或微呈波状,上面亮绿色,下面淡绿色,疏生短柔毛,脉上较密。花单性同株,多数排成球形头状花序,雌花顶生,雄花腋生;苞片3,两面被短柔毛;花萼5裂,边缘有纤毛;花瓣5,淡绿色,外面密被短柔毛;花盘微裂;雄花有雄蕊10,两轮,外轮较长;雌花子房下位,花柱2~3裂。瘦果窄矩圆形,长2~25cm,顶端有宿存花柱,有窄翅。(图见《我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985页图3699)

生境与分布:野生或栽培。分布于我国华东、中南。

生药

栽培:宜温暖湿润环境,不耐严寒、不耐干旱。以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壤土为好。用种子繁殖,育苗移栽。3~4月播种,按行距33cm于苗床上开沟,深3cm左右,将种子拌有细土后稀撒于条沟里,覆土盖草,浇水保湿。出苗时揭草,结合中耕除草进行间苗,每隔20cm留苗1株,培育2年即可移栽。于春季或初冬时栽植,行株距各3.5m,每穴栽苗1株。栽后覆土压紧,浇水定根。幼林期注意整枝修剪及中耕除草,每年追肥1~2次。虫害有钻心虫,用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防治。

采集:秋季果实成熟尚未脱落时采收果实,晒干。药材主产于浙江、江苏、江西、湖北、湖南。

鉴别

性状:果实披针形,长2~2.5cm,宽5~7mm,先端尖,有柱头残基,基部变狭,可见着生在花盘上的椭圆形凹点痕,两边有翅;表面棕色至棕黑色,微有光泽,有细纵皱纹,有时可见数条角棱和黑色斑点。质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内有种子1粒,干缩成细条状。气微,味苦。

理化:取样品粉末2g,用80%乙醇30ml回流30分钟,放冷,滤过,滤液减压蒸去乙醇,放冷,滤过,滤液用含有10%乙醇的氯仿溶液提取,浓缩至氯仿提取液,点于硅胶G板上,以喜树碱和10-羟基喜树碱对照,以氯仿-丙酮(7∶3)展开,展距13cm,于紫外灯下检视,喜树碱显蓝色斑点,10-羟基喜树碱显红黄颜色斑点。(图见《中药志》.第3册第2版.634页.图404)

贮藏:置干燥处。

化学性质

全株含喜树碱(Camptothecine),根中一般得率约0.008%,根、根皮、树皮、果实、树枝含量为1∶2∶1∶2.5∶0.4;另从干木中分得羟基喜树碱(Hydroxycamptothecine)、甲氧基喜树碱(Methoxycamptothecine)。根中除分得喜树碱外,尚有喜树次碱(印度鸭脚树碱,Venoterpine)、鞣花酸3,3′,4-三甲醚(3,3′,4-Tri-O-methylellagic acid)及β-谷甾醇。果实中除分得喜树碱、羟基喜树碱、去氧喜树碱(Deoxycamptothecine)、喜树次碱外,尚含桦木酸(Betulic acid)及喜果甙,喜果甙经鉴定与长春甙内酰胺(Vincoside-lactam)为同一物质[1]。从果中分到5个微量吲哚生物碱,其中两个为新生物碱,分别为喜树亭(Camptacumotine)和喜树宁(Camptacu nine),另外3个为已知生物碱:乌檀辛(Naucleficine)、狭花马钱灵(Angustoline)和新天然产物二氢异喹胺(Dihydroisoquinamine)[2]。最近,从果实中还分到1新的吲哚生物碱19-O-甲基狭花马钱灵(19-O-Methylangustoline)[3],和英国栎素(Pedunculagin)[4],从种子分得10-羟基去氧喜树碱(10-Hydroxydeoxycamptothecine)[5]、22-羟基尖喜树亭(22-Hydroxyacuminatine)、19-羟基马比木辛(19-Hydroxy ppicine)[6]、18-羟基喜树碱[7]。从木材分到喜树碱的生物合成前体[3s-(3α,4β,4aα,5aβ)]-4-乙酰基-3-(β-D-葡萄吡喃糖氧基)-4,4a,5,5a,6,12-六氢-3H-吡喃并[3′,4′ 6,7]中氮茚并[1,2-b]喹啉-11,14-二酮[8]。

参考文献

[1] 南京药学院.中草药学.中册.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695。[2] 化学学报 1988;46(12)∶1207。[3] CA 1991;114∶78600n。[4] Chem pharrnBull 1988;36(6)∶2017。[5] 化学学报 1989;47(5)∶506。[6] Phytochemistry 1989;28(4)∶1295。[7] 药学学报 1988;23∶186。[8] Tetrahedron 1990;46∶2747。

药理

①抗癌 喜树碱30,40,50mg/kg ip,于小鼠接种瘤细胞后1,5,9d给药,对小鼠白血病L5178y及K1964等有明显抑制作用[1]。喜树碱25mg/kg给药方法同上,对小鼠白血病L1210及P388,能明显延长小鼠的存活时间,对L1210细胞小鼠实验,表明对瘤细胞有抑制DNA合成的作用,体外试验,5,10,50,100μg/ml,对L1210细胞DNA,RNA也均有抑制作用[2]。喜树碱1.2mg/kg ip,连续7d对小鼠脑瘤22(B22)、1mg/kg ip,连续10d对小鼠艾氏腹水癌实体型(ESC)有抑制作用;0.7,1.5mg/kg ip,连续7d,对大鼠瓦克癌(W256)有抑制作用;2,3mg/kgip,连续7d,可延长吉田腹水肉瘤大鼠的生命;8mg/kg ip,对小鼠腹水型肝癌细胞,可明显抑制其分裂,5,10,20mg/kg ip,可明显抑制14C-腺嘌呤对癌细胞DNA和RNA的掺入[3]。10-羟基喜树碱2mg/kgip,连续7~20d,对小鼠S180、S37、U14,黑色素瘤、肝癌腹水型、网织细胞肉瘤,大鼠W256、吉田腹水瘤均有抗癌作用,10mg/kg ip,连续3d,对小鼠艾氏腹水癌细胞DNA合成有抑制作用,对RNA合成抑制不明显[4]。羟基喜树碱10,20mg/kg ip,对小鼠腹水型肝癌或肝细胞作用,性质上是相近的,胞质中囊泡性结构增多,线粒体肿胀和空泡化,内质网与高尔基氏体扩张,核质密度下降,质膜微绒毛及核膜局部有所破损,之后导致细胞破裂核溶解,只是肝细胞要比癌细胞的受损程度较轻[5]5。羟基喜树碱10mg/kg ip,连续3d,对小鼠肝癌实体型有抑制作用,肝癌组织中cAMP含量显著升高,DNA含量下降,对正常肝组织cAMP和DNA含量无显著影响,对小鼠肝癌及肝组织中cGMP含量无明显影响[6]。羟基喜树碱1μmol/L~5mmol/L浓度,体外试验,对小鼠肝癌细胞腺苷酸环化酶影响不明显,而体内试验以10mg/kgip,连续3d,能增加肝癌细胞内cAMP水平,并提高腺苷酸环化酶的活力[7]。羟基喜树碱10~100μmol/L,与小鼠肝癌细胞核体外作用0.5h后,能程度不等地抑制核内RNA聚合酶Ⅰ(Ⅲ)和Ⅱ和活力,其IC50约为50μmol/L,体内试验以10rrg/kg ip,连续3d,对小鼠肝癌细胞核内RNA聚合酶Ⅰ(Ⅲ)和Ⅱ活力也有明显抑制[8]。羟基喜树碱1~100μg/ml浓度,能显著抑制3H-亮氨酸参入人肝癌细胞(BEL-7404)细胞的蛋白质,其抑制率为31%~71%[9]。羟基喜树碱50~200μmol/L体外试验或0.5~10mg/kgip体内试验,均能程度不等地抑制小鼠肝癌细胞核内组蛋白和非组蛋白的合成,但不影响细胞质和核浆蛋白的合成[10]。羟基喜树碱能抑制[3H]TdR参入DNA,但对KB细胞杀伤时,并不表现此种抑制,提示其细胞杀伤作用与DNA合成抑制不一定相关,用杀伤剂量1及5μg/ml试验,1μg/ml作用12h,DNA合成抑制率仅为11.1%,24h后才达33.4%,5μg/ml作用1h,DNA合成抑制率仅10.9%,6h的抑制率为23.3%[11]。喜树碱5μg/ml浓度,可使HeLa细胞出现核仁明显改变,交织紧密的颗粒成分与纤维成分分离及微球的形成[12]。喜树碱5μg/ml于体外43.5℃高温下,对培养的人食管癌109细胞有协同杀伤作用[13]。喜树碱0.1~1mg/kg ip,对小鼠艾氏腹水癌无作用,但制成多相脂质体后,同样剂量可延长艾氏腹水癌小鼠存活时间,生命延长率为50%~103%[14]。 ②对免疫能的影响 喜树碱1mg/kg ip,连续9d,以小鼠肝癌和网织细胞肉瘤相伴免疫实验,表明喜树碱对免疫,有抑制作用[15]。羟基喜树碱2mg/kg ip,连续9d,以小鼠网织细胞瘤相伴免疫方法观察,表明羟基喜树碱对免疫有抑制作用[16]。 ③其他 喜树碱12.5mg/kgip,对小鼠 上皮有丝分裂有抑制作用,对小鼠尾鳞片中颗粒层形成数有明显增加,可能对银屑病有治疗作用[17]。 ④药代动力学研究 3H-羟基喜树碱10mg/kg iv后,放射性在肝癌腹水型小鼠血液中的消失,其座标图呈双相曲线,t1/2α为4.5min,t1/2β为29min;各组织中的放射性分布以胆囊和小肠内容物很高,其次为癌细胞,骨髓、胸腺和脾脏中的量较低;放射性物主要从粪便排出,24h排出30%,48h排出48%,从尿中排泄较少,48h仅有13%[16]。3H-喜树碱与3H-喜树碱钠均以7mg/kg iv,在肝癌腹水瘤小鼠于注射后1、3、24h胆、肝,肾和胃中的放射性,3H-喜树碱均较3H-喜树碱钠为高,注射后24h,尿和粪中放射性排出率,3H-喜树碱分别为21.3%和22.6%,3H-喜树碱钠分别为22.8%和17.2%[18]。

毒性:喜树碱ip,对小鼠的LD50为68.4~83.6mg/kg及83.6±6.2mg/kg,甘草酸单铵盐500mg/kg sc,可提高喜树碱的LD50为141±9.3mg/kg[3]。羟基喜树碱ip,对小鼠的LD50为104±11mg/kg,连续ip7d的亚急性LD50为3.6±0.7mg/kg[4]。喜树碱0.1μg/ml[19]、0.5,1,2μg/ml[20],加或不加S9,均可使我国仓鼠肺纤维母细胞(V79)姐妹染色单体互换率增加[19,20]。羟基喜树碱明显抑制我国仓鼠卵巢细胞的有丝分裂,其半数生长抑制量(Ig50)0.59μg/ml,以25%Ig50剂量可诱发仓鼠卵巢细胞染色体畸变率达83%,羟基喜树碱还能诱发小鼠骨髓多染红细胞微核的形成,25mg/kg im,16h后,妊娠15d的小鼠胎肝血微核率达峰值36±19‰,母鼠骨髓微核率24h达高峰31±10‰,体内外实验都证明羟基喜树碱是一个诱变剂,而且是一个可以经胎盘转移的诱变剂[21]。

参考文献

[1] J Nat Cancer Inst 1971;46(4)∶789。[2] Cancer Res 1971;31(12)∶1883。[3] 中华医学杂志 1975;55(4)∶274。[4] 中华医学杂志 1978;58(10)∶598。[5] 中华肿瘤杂志 1979;1(3)∶183。[6] 我国药理学报 1981;2(4).248。[7] 我国药理学报 1982;3(4)∶264。[8] 我国药理学报 1984;5(3)∶211。[9] 我国药理学报 1985;6(2)∶144。[10] 我国药理学报 1986;7(3)∶285。[11] 我国药理学报 1987;8(1)∶86。[12] 中药药理与临床 1987;3(1)∶31。[13] 中华肿瘤杂志 1980;2(1)∶42。[14] 沈阳药学院学报 1983;(总18)∶1。[15] 药学学报 1979;14(1)∶12。[16] 我国药理学报 1980;1(1)∶44。[17] 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4;4(7)∶428。[18] 我国药理学报 1980;1(2)∶109。[19] J Natl Cancer Inst 1983∶71∶841。[20] 科学通报 1984∶29(9)∶505。[21] 我国药理学报 1990;11(4)∶378。

药性

性味:①《新华本草纲要》:“苦、涩,寒。有毒。” ②江西《中草药学》:“苦、涩。” ③上海《中草药学》:“苦、寒。有毒。”

效:抗癌,散结,清热,杀虫。

主治:①《新华本草纲要》:“治食道癌,胃癌,直肠癌,肝癌,膀胱癌,卵巢腺癌,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血吸虫病肝脾肿大;外用于牛皮癣。” ②《中药大辞典》:“试治各种癌症,急、慢性白血病,银屑病以及血吸虫病引起的肝脾肿大。” ③江西《中草药学》:“治癌,消结。对胃癌,直肠癌,膀胱癌有效,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亦有效。” ④《新编中医学概要》:“破血化瘀。治慢性淋巴性白血病,慢性髓性白血病有较好疗效;对急性白血病只能暂时缓解症状。”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根皮:10~15g;果实:3~10g,或制成针,片剂用。

使用注意:上海《中草药学》:“一般认为果实的作用较根皮佳,但毒性大。”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①《全国中草药汇编》:“治恶性肿瘤、急性白血病:喜树果注射液(每支2ml内含喜树果8g),每日2~8ml肌肉注射。或喜树果片,每日口服8~12片相当于喜树果6~9g,分3~4次服。或喜树碱钠盐注射液,成人静脉注射10~20mg,用0.9%氯化钠20ml稀释后注射。每日1次,10~14天为1疗程,以后每3天注射1次作维持量,用到140~160mg时,可能出现白细胞下降,但下降速度较慢。” ②《全国中草药汇编》:“治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喜树根注射液,每日4~8ml(每1ml相当于含喜树根浸膏250mg),肌肉注射。” ③《全国中草药汇编》:“治牛皮癣:20%喜树果软膏涂患处,每日1次。”

参考文章羟喜树碱的药理药学羊的喜树叶中毒病因及防治羊羟喜树碱的用法与用量药学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承嗣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喜树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承嗣;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4461.html

赞一下 ()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