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栎叶槲蕨


药材名称:栎叶槲蕨

名称出处:《全国中草药汇编》

概况

异名:树上猴姜、树骨碎补(《全国中草药汇编》)。

基源:为槲蕨科槲蕨属植物栎叶槲蕨的根状茎。

原植物:栎叶槲蕨Drynaria quercifolia(L.)J.Smith(Polypodium quercifolium L.)

形态:植株高达1.6m。根状茎横生,粗约2cm,肉质,幼嫩部分密被披针形鳞片,长达2cm,上部渐狭,顶端呈钻形,基部宽卵形;盾状着生,有光泽,边缘密被小齿。槲叶状不育叶宽卵形,长达30cm,宽约25cm,基部心脏形有耳,无柄,边缘深裂,裂片长圆状三角形,长2~5cm,宽1.5~2.5cm,顶端钝圆,全缘;侧脉粗壮,两面均隆起,小脉连结成伸长的网眼;叶片厚革质,棕色;能育叶的叶柄长约30cm,粗约1cm,基部被鳞片;能育叶叶片长圆形,长达1m,宽约40cm,羽状深裂在叶轴两侧形成狭翅,裂片宽披针形,长达20cm,宽3~3.5cm,顶端渐尖,基部稍扩大,全缘而有软骨质的边;叶轴棕色,主脉基部有腺体;横脉在每对侧脉之间构成5~6个斜四边形的大网眼;叶薄革质,两面无毛。孢子囊群圆形或椭圆形,在每对侧脉之间有两行,每个大网眼内有两个,大小常不等。

生境与分布:生于季雨林中的树干上或林下岩石上或村边、路旁的老树干上,常群集聚生,状如鸟窝。分布于海南。

药性

性味:苦,温。《全国中草药汇编》:“苦,温。”

效:补肾强骨,祛风湿,活血止痛。

主治:肾虚腰痛,久泻,耳鸣,牙痛,跌打损伤,骨折,风湿关节痛。 ①《全国中草药汇编》:“补肾,壮骨,祛风湿,活血止痛。治跌打损伤,骨折,瘀血作痛,风湿性关节炎,肾虚久泻,耳鸣,牙痛。” ②《新华本草纲要》:“补肾强骨,续筋止痛。治肾虚腰痛,耳鸣耳聋,牙齿松动,跌打闪挫,筋骨折伤。外治斑秃,白癜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9g。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①《我国药用孢子植物》:“治跌打损伤:栎叶槲蕨15g,水煎服。” ②《我国药用孢子植物》:“治白细胞减少:栎叶槲蕨15g,当归15g,虎杖9g,熟地30g。水煎服。” ③《我国药用孢子植物》:“治外伤出血:栎叶槲蕨晒干,研末外敷。”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震博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栎叶槲蕨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震博;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4055.html

赞一下 ()

精彩相关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