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石韦
名称出处:《本经》
概况基源:为水龙骨科石韦属多种植物的地上部分。石韦属全世界有70种,我国约45种。
原植物:石韦Pyrrosia lingua(Thunb.)Farw.(Acrostichum lingua Thunb.)。华北石韦Pyrrosia davidii(Bak.)Ching[Polypodium pekinensis(C.Chr.)Ching]。毡毛石韦Pyrrosia drakeana(Franch.)Ching(Polypodium drakeanum Franch.)。西南石韦Pyrrosia gralla(Gies.)Ching。有柄石韦Pyrrosia petiolosa(Chnst)Ching(Polypodium petiolosum Christ)。庐山石韦Pyrrosia shearert(Bak.)Ching(Polypodium sheareri Bak.)。石韦为少常用中药,商品中石韦,是指石韦属多种植物的地上部分,其中石韦、有柄石韦和庐山石韦为正品,其他种类在各产区均作石韦应用。
历史:石韦,历代本草均有记载。始见于《本经》,列入中品。《本草经集注》载:“蔓延石上,生叶如皮,故名石韦。今处处有,以不闻水声、人声者为佳,出建平(今安徽文德县)者叶长大而厚。”《图经本草》载:“叶如折,背有毛,而斑点如皮”。《纲目》收载于草部石草类,谓:“其叶长者近尺,阔寸余,柔韧如皮,背有黄毛”。《植物名实图考》也载:“种类颇多,今以面绿背有黄毛,柔韧如韦者为石韦”。据考证,从历代本草的记载及附图,所载的石韦,实际包括石韦属的多种植物,并非一种。
形态:植株高10~30cm。根状茎细长,横生,密被棕色披针形鳞片,鳞片顶端渐尖,盾状着生,中央深褐色,边缘淡棕色,有睫毛。叶近二型,远生;叶柄长3~10cm,深棕色,有浅沟,幼时被星芒状毛,基部密被鳞片,并有关节与根状茎相连;叶片革质,披针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长6~18cm,宽2~3cm,顶端渐尖,基部渐狭并下延叶柄,全缘,上面绿色,偶被星状毛和洼点,下面密被灰棕色星芒状毛;不育叶和能育叶同型或略短而宽;中脉上面稍凹,下面隆起,侧脉多少可见,小脉网状。孢子囊群遍布于叶背面或上部,幼时密被星芒状毛,成熟时露出,孢子囊圆形,无盖。(图见《我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269页.图537)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100~1800m的林中树干或岩石上。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
华北石韦与石韦的区别在于植株高达25cm。根状茎密生褐色鳞片。叶近生,有柄;叶片线形至披针形,中部宽,基部较狭,上面有小洼点,下面密被橙褐色星状毛,干后有时向上面内卷。孢子囊群多行,圆形无盖。(图见《我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267页.图534)生于海拔300~1800m的林中树干或岩石上。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宁夏、山东、湖北、四川。
毡毛石韦与以上2种石韦的区别为植株高20~50cm。根状茎短而横生,粗约10mm,密被棕色披针形鳞片,边缘有睫毛。叶近生;叶柄长于叶片;叶片革质,长圆状披针形,长12~18cm,基部宽达6cm,顶端短渐尖,基部宽圆形或多少截形,有时不对称,中脉明显,叶干后软骨质,上面近光滑,有黑色水囊体,下面密被星状毛;星状毛二型,上层的棕色,芒长针状,下层毡毛状。孢子囊群遍布叶背,隐没于星状毛下。生于海拔2000~2500m的林缘路旁石上。分布于西南及陕西、河南、湖北。
西南石韦与以上3种石韦的区别为体形近似华北石韦,唯下面的星状毛较长,有时叶片较大。生于路旁石上。分布于湖北、四川、云南。
有柄石韦与以上4种石韦的区别为叶二型,能育叶与不育叶同型,顶端有渐尖头,厚革质,能育叶柄长于叶片,不育叶柄与叶片等长,不育叶片下面侧脉不明显。孢子囊群成熟时遍布叶片下面,孢子囊无盖,隐没于星状毛中。(图见《我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268页.图536)生于海拔200~2200m的干旱岩石上。分布于我国东北、西南及河北、陕西、山东、江苏、安徽、河南、湖北。
庐山石韦与以上5种石韦的区别为与毡毛石韦近似,唯叶柄短于叶片,叶片宽披针形,基部不对称,呈耳状偏斜,不下延,孢子囊群小,在背面侧脉间排成多行,无盖,被紧密的星状毛所覆盖。(图见《我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270页.图539)生于海拔500~2200m的林中树干或石上。分布于我国中南、西南及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
生药栽培:宜于阴凉干燥的环境,林下岩石或石坎壁栽种。用分株繁殖,于3月栽种。栽前选取叶片较多的老株,连根茎挖起,每3~4节剪成1段,浸于水中24小时,涝出后栽种。如利用林下岩石栽种,要选长有苔藓植物处才易栽活。栽时,按行株距23~27cm,将苔藓刨开,栽入1~2段种苗,用湿润的腐殖质土压填。如在石坎壁栽种,可将种苗埋于缝隙里,用腐殖质土填塞紧。栽后每年冬季撒施腐殖土1次;注意除草,适当浇水。
采集:四季均可采收,除去根状茎及须根,洗净泥土,阴干或晒干。石韦主产于浙江、安徽、湖北、云南、广东、广西。华北石韦主产于内蒙古、河北、山东、山西;习称:“小叶石韦。”有柄石韦主产于我国东北及陕西,河北、河南。毡毛石韦主产于陕西、湖北、四川、广西。庐山石韦主产于浙江、安徽、湖南、四川、贵州、广西,习称“大叶石韦。”
鉴别
性状:石韦叶片披针形或长圆披针形,长8~12cm,宽1~3cm,基部楔形,对称,孢子囊群在侧脉间,排列紧密而整齐;叶柄长5~10cm,直径约1.5mm。 华北石韦叶片多卷曲呈筒状,展平后呈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3~8cm,宽06~1.5cm,两端渐尖狭;叶柄长2~5cm,直径1~3mm。 毡毛石韦与庐山石韦相似,但叶柄较叶片长。 有柄石韦叶片多卷曲呈筒状,展平后长圆形或卵状长圆形,长3~8cm,宽1~2.5cm,基部楔形,对称,下面侧脉不明显,布满孢子囊群;叶柄长3~12cm,直径约1mm。 庐山石韦叶片略皱缩,披针形,长10~25cm,宽3~5cm,先端渐尖,基部耳状偏斜,全缘,边缘常向内卷曲,上面黄绿色或灰绿色,散布有黑色圆形小凹点,下面密生红棕色星状毛,有的叶片侧脉间布满棕色圆点状的孢子囊群;叶柄近方柱形,长10~20cm,直径2~3mm,略扭曲,有纵槽。叶片厚革质,坚硬而脆。气微,味微涩苦。
显微 石韦叶横切面观:靠近上表皮厚壁组织较少。叶柄基部横切面分体中柱为4~6个。(图见《中药志》.第4册.第2版.图229~230) 粉末:黄棕色,气微,味微涩、苦。 ①星状毛较多,甚大,淡黄颜色。体部8~11(~12)细胞,大小近似,作辐射状排列成上下两轮,每个细胞呈披针形,直径26~61μm,长129~390μm,壁稍厚,表面大多有不规则网状纹理,柄部1~9细胞,上粗下细,壁增厚不一,常皱缩呈结节状,胞腔内含棕色物。 ②孢子较多。极面观呈椭圆形,赤道面观呈豆形或超半圆形,极轴长36~54μm,赤道轴长60~80μm,裂缝长约为孢子长度的1/2,外壁厚约3μm,表面有不甚明显的 ,于近极面较多而密,至远极面消失;周壁易脱落,周壁上有瘤状突起。 ③孢子囊环带细胞黄颜色或黄棕色。表面观呈扁长方形,直径14~31μm,长54~99μm,壁厚薄不匀,木化。 ④叶下表皮表面观细胞呈多角形,垂周壁连珠状增厚。气孔密集,高出于表皮(横断面观较明显),气孔圆形,直径37~40μm,副卫细胞2~3个。另可见纤维和栅栏组织。(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图149)
华北石韦星状毛具6~10个分枝,分枝长200~560μm,宽12~45μm,柄由3~5个细胞组成,柄长160~280μm,孢子长约70μm。叶横切面不具下皮细胞,靠近下表皮无厚壁组织,正中分体中柱下不具小分体中柱。叶柄基部横切面分体中柱为6~10个。(图见《中药志》.第4册.第2版.图233-235)
毡毛石韦星状毛具6~8个分枝,分枝长375~750μm,宽15~30μm,柄由3~7个细胞组成,长390~400μm。孢子长约76μm。叶横切面观:栅栏组织占叶肉的小部分,靠近上表皮厚壁组织较少。叶柄基部横切面分体中柱为10~11个。(图见《中药志》.第4册 第2版.图225、226、223)
有柄石韦叶横切面观:栅栏组织占叶肉的大部分,正中分体中柱下不具小分体中柱,靠近上表皮具很少厚壁组织。叶柄基部横切面分体中柱为6-9个。(图见《中药志》第4册.第2版.图231、232) 粉末:黄棕色,气微,味微涩苦。 ①星状毛较多,甚大,淡黄棕色。体部5~9细胞,有的长短悬殊,作辐射状排列成上下两轮,上轮多为4细胞,每个细胞呈披针形,基部较钝圆,直径25~69μm,长180-285μm,壁厚3~7μm、有的一侧壁有较厚角质层,表面有纵向或不规则网状细纹理,柄部1~8细胞,壁增厚不一,常皱缩,有的呈结节状,胞腔内含棕色物。 ②孢子较多。极面观呈椭圆形,赤道面观略呈豆形或超半圆形,极轴长41~47μm,赤道轴长53~75μm,裂缝长约为孢子长度的1/2,外壁厚2~3μm,光滑;周壁易脱落,周壁上瘤状突起。 ③孢子囊环带细胞黄棕色。表面观呈扁长方形,直径30~33μm,长41~75μm,壁厚薄不匀,木化。 ④叶下表皮表面观细胞呈多角形,垂周壁连珠状增厚。气孔密集,略低于表皮(横断面观较明显),气孔类圆形,直径30~38μm,副卫细胞3~6个。另可见叶上表皮、内皮层细胞、栅栏组织。(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图150)
庐山石韦叶横切面观:上表皮下有1~2列下皮细胞,形较大,壁较厚,长扁;下表皮外被星状毛。栅栏组织由3~4列长形栅状细胞组成;海绵组织细胞较小,排列疏松,占叶肉小部分。主脉上下紧贴表皮处为厚壁组织,细胞木化。中央上方分体中柱周韧型,木质部呈三叉状,分体中柱周围有内皮层,凯氏点可见。再向外为大型细胞,类方形或长方形,内壁及侧壁增厚,不木化,细胞内有棕黑色树脂状内含物,主脉外侧及叶肉部尚有数个细小的分体中柱,叶肉细胞中无结晶。叶柄基部横切面:表皮为一列小型薄壁细胞,其外侧壁稍厚。皮层最外侧为十数列厚壁细胞组成的环。分体中柱周韧型,11~15个,其中有2个较大,其余略呈马蹄形排布。每个分体中柱均有内皮层细胞,其内侧壁增厚。(图见《中药志》.第4册.第2版.图223、224、233) 粉末:红棕色,气微,味微涩苦。 ①星状毛较多,甚大,淡黄棕色。体部7~11细胞,大小较近似,作辐射状排列成上下两轮,每个细胞呈梭形或披针形,直径26~58μm,长135~255μm,壁稍厚,表面大多光滑;柄部1-6细胞,壁厚薄不一,常皱缩,有的呈结节状,胞腔内含棕色物。 ②孢子较多。极面观呈椭圆形,赤道面观呈豆形或超半圆形,极轴长44~63μm,赤道轴长68~93μm,裂缝长约为孢子长度的1/3,外壁厚约2μm,光滑;周壁易脱落,周壁上有较密的瘤状突起。 ③孢子囊环带细胞黄棕色。表面观呈长方形,直径32~38μm,长93~105μm,壁厚薄不匀,木化。 ④叶下表皮表面观细胞呈多角形,垂周壁连球状增厚,有的胞腔内含红棕色块状物.气孔密集,高出于表皮(横断面观较明显),类圆形或长圆形,直径30~39μm,副卫细胞3~5个。星状毛脱落痕类圆形,壁厚,似石细胞状,有的残存柄的基部细胞。另可见叶上表皮、纤维、内皮层细胞、栅栏组织。(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图151)
理化:①取有柄石韦、庐山石韦粉末5g,置沙氏提取器中,用石油醚(60~90℃)-氯仿(31)适量,提取至提取液近无色,浓缩提取液至25ml,点于硅胶G板上,以正己烷为展开剂,以里白烯为对照,展距20cm,喷5%磷钼酸乙醇溶液,加热显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373A) ②取样品粉末适量,按“①”项下方法制备供试液,点于硅胶G板上,以正己烷-丙酮(5∶1)为展开剂,以β-谷甾醇为对照。展开后,喷5%浓硫酸乙醇溶液,加热显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373B)
加工炮制:取原材料,除净杂质及梗,洗净,稍润切丝,干燥,筛去细屑。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潮。
化学性质石韦、华北石韦、有柄石韦均含杧果甙(Mangiferin)、异杧果甙、绿原酸、里白烯、β-谷甾醇、咖啡酸、蔗糖等。庐山石韦除杧果甙、异杧果甙外,上述其它成分均含有[1,2]。石韦还含绵马三萜(Diploptene)、山柰酚、槲皮素、异槲皮甙、三叶豆甙(Trifolin)等[3]。
毡毛石韦含杧果甙、异杧果甙、咖啡酸、β-谷甾醇等[1]。
西南石韦含里白烯,β-谷甾醇、咖啡酸、蔗糖[1]。
参考文献[1] 沈阳药学院学报 1983;3:62。[2] 药学学报 1992;27(2).153。[3] 植物学报 1986;28(3):339。
药理①镇咳、祛痰作用 石韦水煎剂及其多种提取物对小鼠、大鼠有镇咳、祛痰作用;其主要有效成分为异杧果甙,给小鼠ig异杧果甙08g/kg,对二氧化硫所致的咳嗽有抑制作用,但强度较0.06g/kg的可待因为弱;ip0.4g/kg在小鼠酚红排泌法实验中有祛痰作用。对二氧化硫 产生的大鼠慢性气管炎,ip异杧果甙连续20d,也有减少支气管内痰液的分泌、本品无平喘作用。小鼠ip LD50为48g/kg,初步临床验证,异杧果甙po 0.48g,连服20d,也有祛痰、镇咳效果[1,2]。 ②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异杧果甙具有显著的抗单纯疱疹病毒作用,在原代人胚肌皮单层细胞培养上25~250μg/ml的异杧果甙与Ⅰ型单纯疮疹病毒(HSV-Ⅰ)直接作用、药物在病毒感染同时以及先感染病毒后给药或先给药后感染均能显著抑制HSV-Ⅰ所致细胞病变,在同样浓度时,其作用较其他药为强:异杧果甙>碘苷>无环鸟苷>杧果甙>环胞苷(平均空斑减数率分别为69.5%、67,6%、63.3%、56.8%及566%)、阻止病毒复制的动力学研究表明,异杧果甙及杧果甙均可阻止HSV-Ⅰ在细胞内的复制[3]。 ③其它作用 石韦能增强机体吞噬细胞的吞噬活性,并有某些抗癌作用。将石韦的热水浸出再冷冻干燥,使浓度为样品的750μg/ml浓度时,在体外试验中对前列腺素生物合成的抑制率为42%[4]。
参考文献[1] 医药工业 1973;(6):1。[2] 医学研究通讯 1973;(10):32。[3] 我国药理学报 1989:10(1):85。[4] 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 1984;(4):22。
药性性味:苦、甘,微寒。 ①《本经》:“味苦,平。” ②《别录》“甘。” ③《药性论》:“微寒。” ④《贵州草药》:“味辛,性平。” ⑤《中草药学》:“甘、苦,微寒。”
归经:肺、膀胱经。 ①《滇南本草》:“入小肠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膀胱二经。”
效:利尿通淋,清热止血。
主治:淋痛,尿血,尿路结石,肾炎,痢疾,肺热咳嗽,吐血,衄血,尿血,崩漏,慢性气管炎,金疮,痈疽。 ①《本经》:“主劳热邪气,五癃闭不通,利小便水道。” ②《别录》:“止烦下气,通膀胱满,补五劳,安五藏,去恶风,益精气。” ⑤《日华子本草》:“治淋沥遗溺。” ④《图经本草》:“炒末,冷酒调服,疗发背。” ⑤《滇南本草》:“止玉茎痛。” ⑥《纲目》:“主崩漏,金疮,清肺气。” ⑦《植物名实图考》:“治痰火,同瘦肉蒸服。” ⑧《闽东本草》:“治痢疾。” ⑨《本经逢原》:“治妊娠转胞,同车前煎服。” ⑩《全国中草药汇编》:“肾炎水肿,膀胱炎,泌尿系结石,慢性气管炎,哮喘,肺脓疡,咯血,衄血,吐血,尿血。” ⑾《中草药学》:“急、慢性肾炎,肾盂肾炎。泌尿系结石,咳嗽,肺热咳血,崩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或入散剂。
使用注意:阴虚及无湿热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滑石、杏仁为之使。得昌蒲良。” ②《本草从新》:“无湿热者勿与。” ③《得配本草》:“真阴虚者禁用。”
临床应用配伍应用:①配滑石,治湿热淋痛、小便不利。 ②配车前子,治小便黄赤而涩,渐渐不通,小腹膨胀,妊娠转胞。 ③配木通,治热淋。 ④配金钱草、海金沙,治砂淋。 ⑤配蒲黄、当归,治血淋。 ⑥配冬葵子,治急、慢性肾炎,肾盂肾炎。 ⑦配车前草、生山栀、甘草,治泌尿系结石。 ⑧配蔊菜,治老年慢性气管炎。 ⑨配鱼腥草、百部,治咳嗽,肺热咳血。 ⑩配淮牛膝,治血尿。
方选和验方: ①石韦汤(《全生指迷方》)治心经蕴热,传于小肠,始觉小便微涩赤黄,渐渐不通,小腹膨胀:石韦(去毛,锉)、车前子(车前草亦可)等份。煮浓汁饮之。 ②石韦散(《备急千金要方》)治血淋:石韦、当归、芍药、蒲黄各等份,研为散,每服9g,温酒调下,1日3次。 ③石韦散(《太平圣惠方》)治小儿诸淋涩,尿道中痛,脐下妨闷:盛瞿麦、车前子、榆白皮各15g,滑石30g。研为散,每服3g,加葱白16cm,水煎服。 ④石韦红枣汤(《中药大全》)治白细胞减少:石韦30g,红枣15g。水煎服,每日1剂。 ⑤《中药大辞典》:“治尿路结石:石韦、车前草各30g,生栀子15g,甘草9g。水煎2次,早、晚各服1次。” ⑥《中药大辞典》:“治慢性气管炎:石韦、蒲公英、佛耳草、一枝黄花各30g。水煎浓缩,分2次服。” ⑦肾炎片(《中草药学》)治急、慢性肾炎、肾盂肾炎:有柄石韦水煎,过滤,滤液浓缩至浸膏状(每1ml相当于原药2g),冷却后加辅料制片,每片相当于原药0.5g,每次2~3片,每日3次。 ⑧《中药大全》:“治肾结石血尿:石韦30g,旱莲草18g,紫珠草12g,白芍12g,瞿麦12g,冬葵子30g,白术12g,滑石18g,当归9g,炙甘草4.5g。水煎服。” ⑨中医杂志 1983;(7):“治乳糜尿:石韦、萹蓄、萆薢、刘寄奴、鸡血藤各30g,云苓、生地、红花各12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久有脾虚证者加党参12g,黄芪15g,白术15g,山药9g,白果9g;肾虚者加山萸肉9g,山药9g,枸杞子9g,莲子肉12g。” ⑩石韦芍药汤(黑龙江中医药 1989;(3)):“治泌尿系结石:石韦30g,冬葵子20g,车前子20g,金钱草30g,枳实15g,牛膝15g,白芍30g,甘草10g。每日1剂,水煎服。疼痛甚者重用白芍,加元胡;尿血重者重用石韦,加白茅根;便燥者加大黄。” ⑾石韦健脾汤(江苏医药 1979;(1))治支气管哮喘:石韦、黄精、鱼腥草、乌梅、黄连、苏子。水煎服。”
单方应用:①《纲目》:“治崩中漏下:石韦为末,每服9g,温酒服,甚效。” ②《普济方》:“治便前有血:石韦为末,茄子枝煎下6g。” ③《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治赤痢:鲜石韦24g。将石韦洗净,连叶,去根须。用石钵加冷开水少许春烂,取浓汁,冲冷开水约150ml,分3次服完,未全止可连服2剂。” ④《闽东本草》:“治痢疾:石韦全草30g,水煎,调冰糖15g,饭前服。” ⑤《圣济总录》:“治气热咳嗽:石韦、槟榔等份为末,姜汤服6g。” ⑥《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治肺痿:鲜石韦24g,加冰糖30g。开水600ml煎,1日3次分服。饭后咳甚者加五味子、桑白皮、杏仁各6g,同煎服。” ⑦《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治尿血:石韦、淮牛膝各9g,水煎,1日3次温服。” ⑧《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治乳痈初起:石韦30g。用酒、水各半煎,加酒30ml服下。初期红肿可服2次,就能消除,如果重者可多吃数次。不能吃酒的可不用酒而用水煎服。” ⑨《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治哮喘:鲜石韦25g,冰糖50g。用开水600ml煎服。日服3次。” ⑩《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治乳腺炎:石韦50g,酒水各半煎,加酒50ml,服下。”
医药家论述①张志聪《本草崇原》:“石韦主治劳热邪气者,劳热在骨,邪气在皮,肺肾之所主也。五癃者,五液癃闭,小便不利也。石韦助肺肾之精气,上下相交,水精上濡,则上窍外窍皆通,肺气下化,则水道行而小便利矣。” ②张璐《本草逢原》:“石韦其性寒利,故《本经》治劳热邪气,指劳力伤津,癃闭不通之热邪而言,非虚之谓。” ③黄元御《长沙药解》:“石韦清金泄热,利水开癃,《金匮》鳖甲煎丸用之治疟日久结为癥瘕,以其泄水而消瘀也。”
参考文章李时珍认为石韦有何用?中医中药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良翰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石韦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良翰;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4034.html